(先声明,这是个把俩月前写的了,千万别当投资指南看。市场瞬息万变,绿城已经卖身了,据说以后也要开发小户型了。随着京城第一场大雪,这个冬天要怎么过,就看地产商们是自带棉被抗冻还是砍了酸枝木当柴火烧了。)
这两天最火的微博,绿城的宋卫平算一个。据说,宋卫平说,“接下来绿城会分三步走。一、努力做销售,把房子卖出去;二、腾挪掉几个项目;最后,如果前面的手段都不奏效,那我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悲壮得令人似乎能闻到到萧萧的易水寒意。
回想起2008年那一次虎头蛇尾的房价调控事件,开始时的政策收紧,地产商一片风声鹤唳,那时候恰好与绿城有过一些接触,宋卫平“我不降价”的强势表态极其与众不同。再之后,是又一轮声势浩大的暴涨,有人称之为,是政策性泡沫,因为在地产商哭穷声中,各地政府承受不住来自整个漫长产业链的压力,开始了一系列“救市”举措。
这一次,强悍如宋卫平,也作此悲秋之语,是不是房价的拐点真的来了?
关注中国的房地产业这些年来,对于拐点这两个字,就越来越心有余悸,不敢轻易出口。十年前,我还没有毕业,作为一个学生听说北京市中心的房价已经高达两三千一平米的天价,心惊肉跳,认为这日子没法过了。五年前我在浙江老家一个小城市,听说当地的房价已经突破3000元大关,当地政府很有信心地表示要以房地产为龙头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时候,我也面如土色,苦口婆心地劝当地人说,政府刚出了一个政策——抱歉,这几年出的以日期为名、以调控为目的的政策着实有点多,实在记不清楚究竟是多少号令了——你们这里的房价有泡沫,得挤,挤完了再买不好吗?结果,信我的,如今恨我入骨,不信我的,至少过去几年赚得眉开眼笑。
拐点,这些年来三不五时地就要被拎出来说一说,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来的时候雷声很大,去的时候雨点很小,还往往伴随着一轮报复性地增长。这就不由人不对拐点两个字有所怀疑,拐点,真的那么令人期待吗?
更何况,此时此刻,这个拐点是不是真的出现了,众说纷纭。看看新浪乐居的头条吧,过往几期,一个说年内房价不会大降,又一个说两三年内住宅价格一定会降,一个说下半年房市不会入深寒,一个说拐点已经降临,敬请期待,当然,还有人说,房价就算降了也别买房,理由如下,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能列出十几条来。
这些有名有姓的学者大腕开发商们如此泾渭分明的观点排列在一起,你打算听谁的?乱象丛生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有能力草蛇灰线找出一点线索,并坚信自己的判断就一定是正确的?反正我不能,过往十来年的经验已经让我在这个问题上彻底认栽,相信自己不是一个能洞悉未来的人,也因此不再愿意把时间花在预测上,尤其是这个时间段。
有一点,我倒是颇为肯定,那就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舆论界和企业界对于未来房价走势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买卖双方也将会出尽全力争夺控制权和话语权,而房价也会在不断的争执和讨论中震荡,或涨或跌,无可预料。
对这种乱象感觉特别愤怒或者无力?深深地恼怒政府无能或者开发商的良心格外地坏?其实也不必要。中国的房地产现状之乱,是与整体经济局势的变革息息相关的,在这个所谓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旧的格局和模式被打破,新的格局和模式还没有成型,投机者趁机做乱,敏捷者寻找缝隙喝到头啖汤,这都是正常的现象。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里,承受着乱的后果,却也享受着其他稳定社会所无法提供的机会。
在没有去加拿大生活之前,很难想象什么叫稳定的社会。而在那个地广人稀的国度里,一切都平稳地按部就班,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结构稳定,每个人都平淡地执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可是这个社会缺乏的是惊喜,对于年轻人来说,就缺乏机会和激情。就好比加拿大的房价,缓慢而匀速地增长了差不多十年,在过去六年中,加拿大平均房价是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其高峰期时候,加拿大中部的住宅物业价值比十年前同期高出74%,而在加西,房屋价格上涨了130%。这个增长速度,已经足够让一部分加拿大人愿意铤而走险了,相信对于著名的温州炒房团成员来说,不过是笑而不语吧。
这几年加国的朋友纷纷回流,说起那边的房子和车子,都是租了卖了,一个个都说,机会还是在中国。他们甚至都没有呆在北上广深这些地方,而是深入成都武汉这些城市去挖掘机会。他们暂时还没考虑过中国的房价问题,有的则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迅速买下一套自住,不怎么挑剔,也没有研究购买时机。他们说,自住嘛,差不多合适了就出手,反正几年之内不会出手,十年八年来看,中国的机会这么多,经济形势这么好,怎么能不长期看涨呢?
说的是这个理。看不清迷雾之下的形势怎么办?索性不看当下看未来。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