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庆祝一下黄金周的到来,所以翻出我上一个黄金周时候写的旧稿。日子一晃就半年了,我的书还没有写完,黄金周的时候,我依然会在大北窑一带旅游观光晃荡。欢迎来访。
飞行旅途
沈威风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坐飞机开始睡不着,尤其是在长途国际航班上,在经济舱狭小的座位上把自己缩成极不舒适的姿势,盯着头顶小小的电视屏幕,费劲地辨认屏幕下方快速掠过的英文字幕,身边那个肥胖旅客甜蜜的鼾声不让人不耐反而有些羡慕。向路过的空姐要来一小瓶红酒,一仰脖子喝下去,睡意也没有如期地袭来,这个时候距离目的地,似乎还有十个小时。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宣称自己患上了飞行恐惧症,不是害怕幽闭的空间,不是害怕身边那个表情冷漠一上飞机就带上眼罩拒绝任何飞机餐十多个小时不言不语的旅客,不是害怕飞机会把我带向某个未知的可怕的目的地,诸如五角大楼方向,而是害怕漫长的时间内,所有的人都在睡觉,而我一个人清醒着,无聊着,不知所措着。
才子陶杰曾经说,“纤体、整容、做gym、除皱纹,统统没有用,真正暴露你的年纪,其实是外出旅行时对酒店的要求越来越高。”按照我的理解,对酒店要求高,是因为睡觉的要求越来越高,年轻的时候上下铺大通铺火车过道汽车背上,只要能坐下来的地方,就是能睡觉的地方,现如今不仅非床不能睡,枕头高一点还是矮一点,床垫软一点还是硬一点,窗帘遮光一点还是透光一点,都能成为失眠的罪魁祸首。我年纪是到了“外出旅行的时候对酒店的要求越来越高”的阶段,但是我的钱没有到那个阶段,更买不起提供舒适睡衣,能完全平躺下来的头等舱,所以我唯一的选择就是,为了睡觉,只能不出门。
其实,年轻的时候也不是坐飞机都睡觉的。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说实话头一天晚上就没有睡好,恨不得上机场睡去。跟曾经坐过飞机的同学彻夜长谈,问清楚仔细每一个细节,如何换登机牌,如何过安检,如何上飞机,连扣安全带的动作都没有漏过,生怕到时候露了怯被人小瞧了去。上了飞机正襟危坐,眼巴巴地看着空姐示范安全设施,推车过来的时候小心翼翼地要了一杯矿泉水,心里在想还想喝橙汁呢,不知道餐车什么时候还会再来呢?扶手上的按钮挨个看了一遍,没有敢动手按,透过身边旅客的身体,看到机舱外分外明媚的蓝天和阳光,正在陶醉处,他刷地一下关了上遮阳板,自己闭眼睡去,而我只能敢怒不敢言。在那个时候,睡觉是最后一个选择,第一次在离地几千公里的天上,又如何舍得睡去?
到后来渐渐也成为上飞机就带眼罩睡去,除非饿到快死绝对拒绝任何飞机餐,对身边旅客的搭讪采取绝对冷漠的态度,他还想留电话号码?sorry,那是属于火车时代的经典行为,还是让它留在记忆中吧。
黄金周的时候,办公室里有小姑娘欢欣鼓舞要旅游去,满世界嚷嚷“我终于要坐飞机了。”我习惯性地带上浅淡的微笑,心里却恍惚想起,麦太带着麦兜坐“飞机”去了山顶,路上还精心给他准备了一份飞机餐。
昨天半夜看到西岭雪写的《黛玉传》,没看之前倒有些想笑,我没想到原来现在还有人写红楼梦续书。看了之后,觉得还不错,尤其是开头半本写的还挺象那么回事的,只是现在有关红楼的研究太多,各种各样的结局在红学书里就猜到尽了,所以这些续书的结局,总也脱不出那几条去,林妹妹无非是嫁北静王还是嫁贾雨村的问题,是跳水死还是病死,或者是被贾环谣言死的问题。这书里一上来就是黛玉过15岁生日,北静王气势汹汹来逼婚,突然想起电视剧里那个英姿勃勃的北静王来,顿时想,哎呀这个姑娘还寻死觅活地干什么,那个北静王比起不靠谱的宝哥哥来,强得多了。这一边北王逼婚,那一边元春赐婚,现在想来,还真正是天赐良缘,若是从了,天下太平,从此王子与公主各自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哈
不过西岭雪有个说法,说元春无端端为什么不喜欢黛玉呢?虽然宝钗是姨妈的女儿,黛玉是姑妈的女儿,对她来说无甚分别,况且从年岁上看,她小的时候黛玉她妈应该还未嫁,感情应该比和姨妈好一些才是,为什么偏心至此呢?因为她省亲的时候,叫大伙儿作诗,黛玉怕宝玉过不了关,就给他递纸条,打小抄。元春一看,怒了,宝玉可是她亲手教出来的,黛玉这样做,岂不是摆明了告诉大家,元老师水平有限,教得不好吗。元春可是“才选凤藻宫”的啊。
这分析,我以前没有想到,看来有理。我本来就觉得红楼梦里头的诗词,算不上顶好,至于凤藻宫的那位,读起来更是如同嚼蜡,绿蜡也是蜡。
研究商业模式之余自娱自乐的产品我今天把我有限的小说都看了一遍,发现一个共同特点,女人没有坏的,男人没有好的。我是不是有偏见啊
离开
分手的时候,他对她说,她一直在哭,不停地哭。我没想到她真的会自杀,真的,她一直被保护得太好,她是个软弱的人。他定定地看着她的眼睛,说,你一直很坚强,所以,我只能对不起你。你会好好的,对不对?
她看着他,说不出话。她想问,这是不是要放弃我的意思?可是就连这句话,她也问不出来。
他继续说,你一直很坚强,和我一起这么长时间,你从来没有掉过眼泪。我知道我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可是你一直能笑着对我。我对你的感情是真的,相信我,可是她……我不想伤害她。
她还是说不出话,你不能伤害她,可是你为何忍心伤害我?这句话,她还是问不出来。
他在絮絮叨叨,你一直知道她的存在,可是一开始你就说没关系,不是吗?你是个不一样的女生,你一定能找到比我更好的,我相信你。
她无话可说,是的,我不会哭,她说,你去吧。
是的,我不会哭。她心里说,为什么我不会哭?是因为我太爱你了。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当作是上帝的恩赐,怎么会哭?你和我说过的每一句话,甜言蜜语也好,恶言恶语也好,我都当作是爱的箴言,怎么会哭?
你会迟到,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我站在路边看着车子一部一部从我身边风驰电掣而过,担心着你,怕你是不是有麻烦的事情缠着脱不开身,怕你在临走的那一刹那被老板叫住又分配给你明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怕你挤不进电梯,怕你挤进的电梯因为超载突然停运,怕你出门的时候抢不到出租车,怕你坐的车堵在了路上,怕你遇到了意外,终于,你在天桥的那一头冲我挥手,虽然相隔有五十米,我还是能看到你头上晶晶的汗珠,我感谢上帝听到了我的祈祷,你安然无恙。你迟到了,这算的了什么?和你的安全比起来。你觉得我应该哭吗?
你会食言,你说会替我庆祝二十三岁的生日,可是那天晚上,你始终没有出现。我自己买的蛋糕,我自己点了蜡烛,我自己烧了一桌的菜,我准备了最漂亮的花瓶,等着插上你送的鲜花,可是十二点过去了,你始终没有出现。我给你打电话,在电话那端,你的声音那么疲倦,那么苦恼。“对不起,”你说,“我这里一团糟,晚一点打给你好吗?”我只能说好,生日算什么?面对蛋糕上的烛光,我许的愿,也无非是你的平安和喜乐。
你会让我吃醋,当我发现你的手机上有我不认识的号码,短信的内容是我恨你。我问你到底是谁恨你,你说那个小姑娘追得你紧。我笑笑着删除了短信,说这还不是你的错,谁让你生的这般英俊,事业这般出色,口才这般的讨人喜欢。你抱着我说,天生的桃花命,你难不难过?我嗅着你身上的味道,叹一口气,至少我现在还在你的怀里,而她在电话那端恨你。难过的应该是她。
你说,小欢自小父母离异,跟着妈妈生活,有着一颗依然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在这个城市里,只有你一个熟识的人。你说她对你的依恋,就象一个妹妹对哥哥的情感。你不会介意的,对吗?你说。当然,我回答说,让我们一起照顾小欢,我们这么幸福,而她,那么不幸。
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你说,眼睛里闪闪发光,我最爱你这一点。虽然大家都看到你漂亮、聪明、能干,可是我最爱你的善良。
我现在善良依旧,还有,我还象以前一样的漂亮,聪明并且越发能干,可是你说,她太软弱,所以只得由我来承担这样的痛苦。她看着他的眼睛,一如她所想象的那般,里面有愧疚,有痛苦,有……决心。她叹了口气,替他说出了他想说的话,那么,我们分手吧。你走吧,让我,成为看着爱人离开的那一个。
他点点头,转身离去。走开几步,又走回来,不要换手机号码,不许把我从MSN上删去,不许换工作,我需要知道你的一切,我需要知道你一直都好好的,这样我才能放心。
她点头,说好。
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于心,才能知道你做出的是正确的选择。我会让你安心的。她心里想。
她信守了她的承诺,一直以来,她没有换过手机号码,尽管他再也没有打过。她没有把他从MSN上删去,每天看着他登陆,看着他下线,看着他更换他的昵称。她也没有换过工作,尽管写字楼的楼下,再也没有他的身影。不过,她搬了家,是的,那天他叮嘱她的时候,忘了说不许搬家。所以,她搬了,她不能不搬。每日每夜,打开房门,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永远空一边的床,再也没有人用的情侣筷子的另外一对,使她不能不搬家。搬空之前,她把他忘在她家里的两双袜子,几件T恤和他最喜欢用的她的梳子,一起打了个包寄给他。她不知道他现在的地址,只能寄去旧的地址。她也没有留她新的地址,如果退回来,就还退回这个地址,新的主人也许会接收,也许会退给邮局,让这个包裹成为没有主人的孤魂,永远游荡没有着落。总之,不要留在我的手里。
她微笑着,关上房门。
两年以后,她在城市的另外一个角落,与小欢不期而遇。她有些意外,也有些欣慰,因为小欢比以前胖了一点,气色很好,神清气爽的样子无论谁看了都知道这是一个快乐并且幸福的女孩——这样的神情,是我的牺牲换来的——她心里想,暗自得意,一时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打招呼。对方也已经看到了她,愣了一下之后,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迎上前来。
你还好吧,小欢问道,这么久没有联系,你,看起来挺好的。
她心中微微有些不快,这不是她所希望听到的对白,没有慌乱,没有感激,甚至没有抢走别人男友之后应该有的一点愧疚。还好,她略有些冷淡地点头。
小欢走上前拉起她的手,过去是我不好,是我太任性了,好在——没有犯下大错,她顿了顿,你们现在还好吧,结婚了吗?
结婚?她愣住,你说谁结婚?
小欢也愣住,你们没有结婚?两年前,你也知道我喜欢他,可是他和我说他只当我是他的妹妹,而你是他的伴侣,是他爱的人——他说你是那么的坚强的人,所以一直以来他都忽视了你的感受,直到……她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她的神情,接着说,你割腕自杀。他在医院陪了你三天三夜。后来我看到他痛不欲生的样子,我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所以我退出了。难道,难道经过这一切,你们仍然没有在一起吗?
她目瞪口呆,仿佛不能从睡梦中惊醒。良久,她扬起手臂,让她看自己光洁如玉的手腕,“我听到的版本,割腕自杀的人是你。”
小欢也呆住,缓缓撸起衣袖,呆了半晌,突然笑起来,“原来我们都是死过一回的人了。”
大片这个词,看到的第一感觉是不是想吐?打自从中国人自己开始拍大片,一开始是一窝蜂地去看,看着看着就想吐,吐着吐着就开骂,骂到现在,骂出审美疲劳来了,因为总是一样的毛病,表演肤浅,情节白痴,对白莫名其妙,没有逻辑只有煽情,几男几女关系能多复杂搞多复杂,到最后总是死了个淅沥哗啦。最近看到对最新大片的最精辟的评论是,“爬灰的爬灰,搞小叔子的搞小叔子”,说的够明白。
那天晚上电影频道放《勇敢的心》,又看了一遍,这片子至少该有七八年了吧,现在看来,还是不错。大片这个词,是不是那个时候开始流行起来,开始启发了大导演们的心智的呢?我不知道大片的概念是什么,不过据我看大片范本《勇敢的心》,觉得至少有几点,一,场面够大,群众演员够多,最好有战争场面。二,人物也够多,在三四个男女主角之间打圈圈,再怎么往复杂里头整人物关系,再怎么往深沉里头整人物性格,总不如多添几个有戏的配角。中国的大片基本不把配角当人,只当道具背景使,浪费了。三,拍自己会的东西,什么罗生门式的故事结构,什么魔幻什么to be or not to be,咱中国人一向不玩这个。
其实仔细想想,威廉华莱士那样的英雄好汉,苏格兰打英格兰那么小儿科放眼望去至多不过三五千人的战争,放在中国历史中,也就是一小米粒。最近有人说了,咱小时候学校包场看过的三大战役,才是真正的大片,就差在女主角少了点,穿得差了点,感情戏含蓄了点。就照着拍三大战役的路子,往历史事件上一套,拍英雄的改拍长平之战,拍十面埋伏,据说时代背景是唐朝,着实没看出来,不如拍安史之乱,剧本直接抄长生殿就行了,拍夜宴的导演喜欢五代十国,不如直接拍南唐李后主,老婆被抢自己被毒死,这才叫悲剧。至于无极,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替代产品了,不过说起魔幻,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魔幻小说叫封神榜,至今没有人拍成电影,可惜了。
而我最希望看到的大片,是明亡清兴60年之袁崇焕,由阎崇年编剧,肯定震了。
前几天写文章,里面说雨伞和折扇都是中国发明的,后来传到了日本,那些日本画像里站在樱花树下穿和服拿折扇撑雨伞的仕女们,其实穿戴使用,一色儿的中国货。大意如此,今天发现我写文章信笔所至,没有查资料,所以犯了错误。
我看到端木蕻良的文章中说,折扇是高丽传入中国的,以前中国只有团扇,所以晴雯跌了宝玉的扇子,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是把折扇似乎不值钱,但是那个时候也算是舶来品,也算是个玩意儿,所以通常上面都会有名人字画。想一想,也对,好像没听说有团扇上面画着唐伯虎字画的。
后来上网查了查,发现端木老先生写东西也和我一样,不严谨,没查资料,所以他也是错的。其实折扇是日本人发明,然后再传入中国的。当然,我错的更加离谱一些,因为日本画里的仕女明明手里拿的是国粹,我还嘲笑她们,需要反省以及致歉
准确的历史是这样的:
团扇在奈良时代由唐朝传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团扇的是宫廷贵族。到平安时代末期,才允许一般庶民百姓使用。当时无论中国或日本,就团扇形状而言,只有圆形和方形,圆形使用量大,所以称其为团扇。
日本进入室町时代,出现用铁和皮革制作的军配团扇,战争时武将们作为阵地指挥的工具。这种军配团扇扇面上使用红漆或金银粉,画上星辰、日月,团扇柄端缀有穗头。相扑比赛时行司裁判用的军配留有战场用团扇的形状。
江户时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团扇扇风取凉日益见多。随着日本夏季祭祀、盂兰盆节的兴盛,团扇大为普及。日本东北三大祭祀之一“随猪祭”就是扇形灯笼。据说来自中国的三国志,扇面上绘有勇士图像。
元禄时代,团扇成了日本女子晚间乘凉时不可缺少的配带物。团扇与居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商人开始以团扇为商品在市场出售。这就更加促进了团扇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银制团扇,用丝绸制的团扇,团扇变得极为讲究。从而团扇从实用又发展到鉴赏和装饰用。团扇的种类也因此增多。如出现大型灭火团扇、涂漆防水团扇,也又送风调节火势的团扇。
和人们信仰有关的团扇也应运而生。最先在中国南部和日本冲绳,有一种蒲葵叶子做的团扇,主要供巫婆使用。还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贵扇和天狗团扇。众所周知,“江户之华”有火灾一项,为避免火灾的发生,过去人们迷信,在门口挂起一把团扇,便可免除火灾。
如前所述,折扇系日本发明。第一把折扇是用桧树薄片缝制而成,所以称为桧扇,后来改为纸扇面。平安时代初期便有了折扇。据《西宫记》记载,平安初期,每逢夏季,宫廷贵族赐予侍臣折扇,折扇成为宫中活动时侍臣携带的物品之一。后来宫廷女子也受其影响,经常拿把折扇,作为身边的装饰品。
也就在平安时代,日本的桧扇通过贸易途径传入中国。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开始制造折扇,并把折扇传播到欧洲。由于人们喜欢扇子,日常生活也需要它,所以促进了扇子的发展。出现了扇面上绘制图案、画有人物、书写诗赋格言等。当时一进入盛夏,扇子便成为时髦货。镰仓时代日本男子的直衣、狩猎衣的时装是以扇子为中心。宋元时代也有不少人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挥毫。
扇子还被作为舞台小道具使用。歌舞伎用扇子的张和、举动表示剧中角色的心情。如喝酒,可不用酒杯,用扇子可形象的表示饮酒、酒醉。中国的武术中也有使用扇子,称其为“少林寺扇子功”。
吉庆时,日本把折扇作为赠送礼品之一。折扇打开时向两边伸展,象征着人走的路愈来愈宽广、前途日益光明。过去还有一种习惯,公卿用白骨扇子,武士使用黑骨扇子。一看扇子便知其身份。
明治时代,日本的折扇成为畅销的贸易商品之一,出口欧洲不少国家。那时,扇子由纸面发展为绢面,很受人们欢迎。待到大正时代,扇子已成为庶民百姓的日常用品,而且在祭祀、宗教法会、民俗活动中广为使用。
某友,已经连续一个星期了,MSN上的名字就是“新世界又发颠了,我买不买……好呢?”省略号的内容几乎每天都变,持续最久的一次是价值700元的钻石戒指。我跟她说,单身女孩给自己买钻戒,大大的不吉利,不要钱都不能要。她说,鬼才戴那玩意儿,我想买给我妈,大大个的戴在手指上炫耀,多好。我说,700块买份孝心,不错,算值得。她又犹豫说,还是买保健品,吃下去还能混个面色红润万人迷,是不是更实际些呢?我说脑白金太太口服液之类的,吃下去面色红不红润还两说呢,钻戒好,还是钻戒好。她还是犹豫,说只怕成色不好。我说,那你别想了,成色好的700块能拿下?顶了天的也就是一皓石,我虽然没买过,但是我听人说过。她说我打听打听去。
过了一会儿,她兴高采烈地回来告诉我,有专家说了,5万以下的都是皓石,舒服晒。
我大大地叹了口气,说我数位朋友结婚,都是据说找熟人,3万的钻戒打折到1万多买的。按照这么推断,岂是一个惨字了得?
她说,岂止一个惨,是连写七个惨字啊。
然后,我们俩互相约定,死也不去新世界,再便宜也不去凑热闹。
今天晚上我吃得早,吃完了饭没事干,就满屋子乱转。去看电影?去看夜宴?去街上溜达溜达消食?去新世界扫货?说实话,三天前我就从网上下了新世界店庆全攻略,内有购物十招,最狠的一招据说经过精细的计算,能得到钻戒之余,还略有盈利,最健康的一招,就是眼不见为净,在家睡觉。
我承认我没骨气,最后我还是去了,在电影院门口转了两圈,鉴于无极的经验太惨痛,我毅然掉头去了新世界。
真热闹啊,有人说停车就停了半个小时,挤进来又花了半个小时,还没买东西呢,收银台的队都快排到门口了。到处都是两口子吵架的,基本都是女的说,还没逛够呢,男的说,你都逛三小时了!我在人丛中挤过来挤过去,对着买99送100的牌子冷笑,我早就不上这个当了,一沾上了可真的是没有3个小时绝对出不去。而且,我还有一个天然劣势,就是数学太差,让我在脑子里算清楚买多少送多少最合算,绝对是完不成的任务。
我看上的东西,人家告诉我说,到凌晨4点到6点,才参加活动,您那个时候再来吧。
我发狠道,哼,那个时候我可能还没睡着,逼急了我真来!
回家洗洗准备早点睡,想起来给那位熬夜加班的老友打电话,说新世界发颠到凌晨才进入高潮,咱要不要去抄底?她打了个哈欠说,我去年抄过了,你死了这条心吧,凌晨十分人比现在还多。
周末去杭州,呆了三天,一直一直下雨。有时大有时小,偶尔放一下晴,更多的时候是细雨绵绵。同行的有人大呼受不了,说太潮湿,我倒很喜欢。一直都是喜欢下雨,尤其是喜欢下小雨。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还是有屋檐的,平房是这样,三四层的小楼房是这样,后来搬到六七层的小高层,还是有屋檐,下雨的时候,能听到雨打在屋檐上的声音,让人觉得心很静。现在是没有这种享受了。
最近因为工作的关系,去杭州次数比较多,渐渐喜欢上杭州。那天在西湖边,小山上,找一个人少的茶馆,在青石板的平台上支一张小桌,看远远西湖里的荷叶,头顶上有落叶时常落下,身边的人虽然吐痰者有之,手机者甚众,打牌者大呼小叫,瓜子人人一碟,仍然觉得心静。心里想,古代的人还是会享受,这样的时光,我们现在只能偷得浮生半日闲,他们却是时常有的。
有远在欧洲熬日子的同学发邮件来说,也想做一个杭州人。
我说,以杭州的贵价地产,就算他从欧洲回来,只怕也没那么容易拿下。可见活在杭州,也大是不易,不过死在杭州却似乎挺容易的。沿西湖边走一走,三步一亭五步一墓,粗俗汉子如鲁智深,据说死在杭州。青楼怨女苏小小的墓,就在路边。亭上刻着好多联,其中一句花光月影宜相照,我不小心看成了花光月影宜拍照,不由大笑。武松死在杭州,擅长演武松的盖叫天,我想应该也是死在杭州。想来,阴间在西湖边相聚的人们,只怕比阳间的更多,更加地星光熠熠。
于是我想,杭州还是好地方,活人都是有钱人,死人都是名人。
半夜翻箱倒柜地找东西,东西没找到,竟然从角落里翻出一本日记来。也是我仅存的一本日记了,从中学开始有断断续续记日记的习惯,一直到工作的第二年,才彻底放弃。最后某一天,搬家前夕,将记录有种种过往情事的几本日记,看了又看之后,一股脑撕了冲进下水道,算是跟过去的日子告别了。只留下了这一本,因为是高中日记,那时候还只有几个男孩的名字,若隐若现地出现,每天在上学路上的一次邂逅,操场上的一个背影,一段无端的心事,却不关情事,于是就留了下来。没想到的是,竟然跟在身边这么多年,我已经把它忘了,而今天它却毫无征兆地出现。
顺手翻了翻,两点感受,一是我那时候的字真够烂的,印象里我还曾经连连获得书法比赛奖项,从来都是甩出两个字就能收获一片赞美的,没想到回头看10年前的字,简直惨不忍睹,导致我几乎没有心情继续往下看。二是,我那时候的文笔也够烂的。我前两天写着写着突然不自信起来,满世界地找人问,我的文风是不是很矫揉造作,不可接受?基本上还没有太多负面评价,只有一个人说,现在流行的就是矫揉造作。还有人问我,为什么问这个?我说我想起中学时候运动会,要写通讯稿,优者会在广播中念出来,我责无旁贷地写了好多,动辄扯奥运精神,运动员素养,世界和平,后来我在主席台下的一堆废稿中,发现了自己的大作,上面批着四个大字,如此文风。此事对我刺激很大,不过我的写作道路跟这个毫无关系,纯属越到后来越发现没别的手艺,才不甘不愿地一年年写下来。如果现在让我评价我那本日记的话,也就是四个字,如此文风啊。明显是言情小说看多了的路子。现在时常有人说我的文章刻薄,好听点叫粉拳无敌,我想了一晚上,也不能重整剧情,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变得这样骂骂咧咧,看什么都不顺眼的。
日记里有些人名,已经有些陌生了,有些自以为会永远记得而刻意略过的事情,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有些故作羞涩用一个“他”字代替的,已经不知道男主角是谁了,更恐怖的是,提到我初中的绯闻,那两个完全陌生的名字一跳出来,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不要说记不得剧情,记不得样貌,连名字,都完全忘记,这,是不是就叫做生命中的过客呢?尽管这两个名字,在我15岁的心里,可能还反复念叨,即使不甜蜜,也是骄傲的。
好在现在日记搬上了网,而我又再也没有了在日记中写情事的习惯——可能我已经过了一件小事一个眉眼在心里反复掂量分析的年纪了——所以,只要新浪的服务器存活一天,我的博客就不会进入下水道消失。想到这里,颇有些欣慰。
黛玉葬花·宝玉掏心
(宝玉)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宝玉是终日相伴共欢笑。我把那心上的话儿对你讲,心爱的东西凭你挑。还怕那丫环服侍不周到,我亲自桩桩件件来照料。你若烦恼我担忧,你若开言我先笑。我和你同桌吃饭同床睡,象一母所生的亲同胞。实指望亲亲热热直到底,才见得我俩情谊比人好。谁知道妹妹人大你心也大,如今是你斜着眼睛把我瞧,三朝四夕不理我,使宝玉失魂落魄担烦恼。我有错,你打也是骂也好,为什么远而避之将我抛?你有愁,诉也是说也好,为什么背人独自你常悲号?你叫我不明不白鼓里蒙,我就是为你死了,也是个屈死的鬼魂冤难告。
(黛玉)那一天呀,我不顾苍苔滑天色昏,来访你秉烛共谈心。谁知道受了你丫头言欺凌,尝了你怡红院里闭门羹。撇下我满目凄凉对院门,遍体生寒立花径。那一日你蒙着耳朵不理人,今日又何必指着鼻子把誓盟?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声声。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看风过处落红阵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欺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且收起桃李魂,自筑香坟葬落英。
黛玉焚稿·别紫鹃
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与笔墨结成骨肉亲。曾记得菊花赋诗夺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红院中行新令,潇湘馆内论旧文。一生心血结成字,如今是记忆未死墨迹犹新。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它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把断肠文章付火焚。这诗帕原是他随身带,曾为我揩过多少旧泪痕。谁知道诗帕未变人心变,可叹我真心人换得个假心人,早知道人情比纸薄,我懊悔留存诗帕到如今。万般恩情从此绝,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
(别紫鹃)多承你伴我日夕共花朝,几年来一同受煎熬,到如今浊世难容我清白身,与妹妹告别在今霄!从今后你失群孤燕向谁靠?只怕是寒食清明,梦中把我姑娘叫。我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