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沈威风的BLOG

swf.blog.techweb.com.cn

归档 - 10月, 2006

四合院地栖息

人,四合院地栖息
沈威风

乌镇现在是浙江省的旅游重镇,除了西湖之外最显著的一个文化标志。那些远道而来的驴友们,在闯过乌镇的小桥流水,尝过臭豆腐,穿梭过狭小的弄堂之后,对全浙江的小镇都产生了不可抑止的杏花春雨一般的幻想,在回程的大巴车上不住地感叹,“这样的地方,才是人住的。”
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的话,我奶奶成了我认识的唯一一个还住着人住的房子的人。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她住的那个四合院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江南四合院,有了一点点的文物价值,所以在院子外面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上了“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经济发展带来的拆房子运动,暂时还拆不到她头上。
其实,我奶奶也不觉得住四合院有多好,她一辈子住在这里,就觉得四合院不如楼房干净干爽。我躺在院子里晒太阳,跟她说这房子要是在北京,咱就是大有钱人了,她就笑得跟朵花似的,但是我感觉她似乎不太相信。
不过,北京人肯定信。这两年轰轰烈烈的四合院运动风起云涌,关于四合院的建筑结构是多么地符合人体健康标准,多么地天人合一,中国的城市历史,就是四合院的变迁史这样的文章一套一套地在报纸上发。而最能证明问题的一个例子是,二十年前率先从平房搬进楼房的那群人,再次率先落地,又搬回平房了。只不过,现在平房被拆成了稀缺资源,千金难求一院了。
据说北京最有钱有势的人,住在南池子大街那一排原生态的四合院里,从门外经过,只看见外面朱门绣户,里面树影婆娑,院子究竟有几进,候门似海有多深,没有人知道。次一点有钱的,在二环附近买一个城市化改造进程残留的四合院,可能有点破旧,花大笔钱整修整修,重要的是装上现代化的抽水马桶,每一间屋子挂上空调。住在这样房子里的有钱人,不会被人看成暴发户,电影《无穷动》里面的四个女人,打麻将、吃鸡爪、钩心斗角、又哭又闹最后发狂,因为发生在四合院里头,所以上述行为也略带了一些文艺情调。
再次一点有钱的,就在城外,从地理距离上来说,可能从前都不是北京市范围的地方,买一套别墅,中式的那种。粉墙灰瓦,院里有几块太湖石,三五株不知道能存活多久的杏花梅树,楼盘的名字可能叫院子或者江南,反正不叫某某别墅。至于房子的内部结构,就完全抛弃了四合院的形态,和我们平常所见的house没有任何区别。不过一般买这种别墅的人,都会特别热衷于在装修上也体现出中国味儿来,少不了的有佛头、屏风、太师椅这些潘家园最充足的货品。
再次一点有钱的,不对,再往下说就不应该说有钱的,而是象我身边那些算不上有钱,但是对生活有追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很热爱,很自豪自己是个中国人,女的最喜欢披一头到腰间的黑色长发,男的一年到头穿唐装,偶尔重要场合会以马褂look示人的朋友们。他们口袋里的钱,绝对不足以支持他们买四合院,来亲身体验中国式居住的好处,只能退而求其次,要神没有,要点形总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于是在四环边上的某个塔楼里,营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式居住环境。洗手间里摆上红漆的马桶,过道的墙上砌上青砖,挂着雕花的窗棂,头上是宫灯,桌上是各地旅游采风带回来的民族特色纪念品,最后到农村去找农民拆下来的门板,带回来四扇门一拼,一个带着田野气息的自制中式屏风就完成了。
我的一个朋友,买房之后为了打造最惬意的家居生活,装修时间长达一年。历经春夏秋冬四个寒暑,奔波于北京的各个家居市场和古玩地摊之间。大功告成之日,在家大宴宾客之余,迫不及待地将照片传上网与网友分享。他得到的最厚道的评价是,“这是那个川菜馆啊?”而最终让他怒火中烧,几乎砸掉电脑的评论是,“楼主,您是在拍鬼片吗?”

星期二, 10月 31st, 2006 未分类 1条评论

木牛流马加一瓶水

那天在杭州,刚好拍下了猛牛悍马对话之前的神情

http://album.sina.com.cn/pic/4726dd4002000cel

星期二, 10月 31st,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绿色记忆

这几天,北京无来由地降温了,看上去到处都灰蒙蒙的一片,益发让人怀念夏天遇到的绿色。

http://album.sina.com.cn/pic/4726dd4002000cei

星期二, 10月 31st,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GOOGLE实验室测试题

这两天在看《撬动地球的GOOGLE》,很有趣,至少我终于知道GOOGLE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原来是一个拼错了的单词。外国人写的企业史通常都比较有趣,因为有太多的故事,所以有时候觉得象是一场RPG游戏,有很多人,过很多关,除很多妖怪。现在国内写企业史也有这个趋势了,不过有时候即便想写成这个样子,却也力不从心,这里面当然有写作者的缘故,也有企业史讲述者的缘故,可能也有企业本身性格的缘故。


我一直觉得,GOOGLE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公司,是一个有娱乐精神的公司,所以我一直强烈反对取一个中文名字叫谷歌,不伦不类暮气沉沉,放在时常变换卡通标志的页面上,只觉得咋眼。 看到书的末尾,看到一篇附录,说是GOOGLE实验室的测试题,开宗明义请大家尽力作答,不许作弊,作弊者会遭到报应,忍不住大笑起来。于是跟自己说,一定要尽力去答,说不定有戏哦。


我最喜欢的一道题是这样的,你正出于一个全部由崎岖小路构成的迷宫里,手里有一个满是灰尘的笔记本,可以无线上网,但是信号很弱。与此同时,一些阴森可怕,毫无生气的妖怪在你的身边游荡,你会怎么做呢?


A 毫无目的的四处游荡,到处碰壁,直到被迷宫里的妖怪吃掉。


 B 用笔记本作为挖掘工具,打穿地面直接进入下一关。


 C 玩网络游戏《魔法骑兵》,直到电池耗尽,你也心灰意冷。


D 使用笔记本画出迷宫的节点地图,找到出路。


 E 发送简历给GOOGLE,告诉主管妖怪你选择退出,随后你就回到现实世界。


 这道题配合着下一道题目“UNIX系统有何漏洞?你打算如何补救?”一起看,效果十足,令人喷饭。当然,最后我发现打妖怪的那道题几乎是唯一一道我会做的题目,可是我应该选什么呢?后来我还上了GOOGLE的网站去查答案,关于这道题,人家说爱选啥选啥,我思考了一会儿,发现我不会挖地道,不会打网络游戏,不会画节点地图,以我的水平发简历给GOOGLE也是自取其辱,所以心灰意冷之下,我的唯一选择就是A,让妖怪把我吃掉。


 看这套试题的时候,突然想起我毕业那年的事情。作为一个毕业生,还是很想去外企的,所以当宝洁来招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去拿了一套他们的招聘试题,我印象里仿佛还是英文的,印象里我们宿舍没有一个人把所有的题目答完的。反正我是答了三道,就无比郁闷地放弃了,不是因为难,是因为无聊,闷。后来还参加了一场国内著名企业TCL的招聘会,当时TCL的总部还在惠州。招聘的领导上去说话,说我们的总部在惠州,你们加入了企业,就可以把户口迁到惠州去啦~话音没有落,下面的人就走了一半。


不过,最近在深圳见到TCL大厦,还是很气派的。 最后的结果是,我因为怕麻烦,就找了一个不会象宝洁那样答试题海选,不用初试复试笔试面试的单位,和老总面试了5分钟。其中有三分钟他和北京站的女员工在聊他们的天,我在旁边发呆,突然就回头跟我说,你可以走了。回了学校没几天,就通知我录取了。我打印了三份简历,才发出去一份,就成了,感觉很梦幻. 后来觉得不甘心,又发了一份简历,12月的某一天吹着呼呼的大风,从学校搭公车转地铁去了东直门某大厦面试。似乎还挺成功,因为寒假之前他们就打电话来让我去实习。但是那天晚上实在太冷了,我狠了狠心,打了个车回学校。那车后来又跟前车碰了一下,前车说我们追尾,我们这司机说他溜车,俩人都叫我作证,我又不会开车,哪懂啊。于是大冷天的又站在外面吵了半天,又等警察来,我想走司机又不让,后来还直怪我不聪明,不知道帮他说话。好容易回了学校,已经晚上11点多了。


彻底心灰意冷,选择了我当时的唯一选择A,毅然地去了广州。 这就是我看到GOOGLE试题产生了一点愉快的心情,又想起了我找工作时候的一点点不太愉快的记忆。其实后来想想,因为我太懒,所以在找工作的问题上算是没吃过什么苦,当然也是因为我当时呆腻味了北京,成了全班唯一一个去了外地工作的人。


有时候会忍不住想,如果当时我也一定要留在北京,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如果生活都象《滑动门》那样就好了,可以回放,比较。 最后,替我喜欢的GOOGLE作一下小广告,想做这套试题者,移步www.thegooglestory.com。我搜了搜,在网上没找到中文版本。

星期四, 10月 26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重温上海滩

这两天在看《上海滩》,老片子了,在超市里面看到的时候,纯粹为了怀旧和收藏买的,顺便说一句,现在的正版碟也算相当便宜了,一套电视连续剧25集才13.9,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知识产权也要遭受反倾销啊。
不过,还是好看,发哥年轻的时候,真是英俊。不过说到演技,其实我更喜欢《秋天的童话》,那个呆儿郎当的船头尺。昨天顺势又重温了一遍秋天的童话,看完了还感慨了一句,也就是拍个电影有人信,现实生活真的有个跑堂的如发哥般靓仔,发哥般深情,又有几个艺术系的留学生,当真肯嫁呢?不过电影总是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怀疑这也是我总写不了小说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不能说服自己把艺术系学生一高兴就配给了跑堂的烂赌鬼。
说回上海滩,二十年前的戏,现在看起来,节奏都算极快的,很多背景情节在对话中就交代过去了,不然按照现在流行的节奏,这么大的一个故事,至少四十集以上啦。而情节,真是看得我无比感慨,原来多年前在上海滩发生过的故事,现在有不少竟然在重演。比如搞房地产,强行拆迁,跟外国人做生意,公共事业其实能赚钱。
据说现在国内翻拍了一部,没有看过,不过看过一点后来TVB自己翻拍的上海滩,加了很多内容,却完全不好看,那双生一旦,撑不起场面。难怪大家都说TVB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如今再想翻,难道要看陈豪的许文强,马德钟的丁力加上佘诗曼的冯程程?

星期二, 10月 24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还有什么能吃的?

最近发现我给爹妈打电话,谈话内容经常会陷入一个套路,春天的时候我跟他们说,千万不要吃鸡吃鸭吃会飞的动物,有禽流感啊。夏天的时候我跟他们说,千万不要吃西瓜了,听说又红又甜的西瓜,全是注射的颜色和糖份。现在秋天了,我妈说冬枣很好吃啊,我说哎呀,本来我也很喜欢吃的,可是我又看到电视上说,都是在蜜糖水里泡过的才这么好吃,总之不健康,还是别吃了。他们问我,你喜欢吃什么啊,我说螃蟹咯,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简直是一日不吃,如隔三秋啊。他们说,千万不能多吃啊,听说都是激素养的,比之冬枣,更加之不健康。每次谈完了,我们就都很忧伤地想,还有什么能吃的呢?不多了。我时常在外面吃饭,大家说这就是我最近开始发福的原因,因为地沟油最增肥。我很羡慕我爹妈,天天在家吃住家饭,又健康又环保。我妈说,那天她上菜市场买菜,听到两个卖菜的菜农在对话,一个说,他的菜昨天刚打过农药,今天就拿来卖了。另一个说,城里人真厉害,怎么都毒不死的?然后我跟我妈一起笑,说对啊对啊,我们吃了这么多年,都有抗药性了,等闲的农药已经药不死我们啦。其实心里还是很难过。以前新闻里经常看到卖假酒卖假药,似乎离我的生活还比较远,感叹几声就过去了。后来看到新闻里说,浙江的小厂把CD片压碎了做成奶瓶,在超市里面出售,吓出一身冷汗。再后来,发现原来自己早前都是大惊小怪了,不要以为自己不去农贸市场,不去贪小便宜买廉价货就能逃离危险。可是,现在连超市都不安全了,听说连超市里面袋装的免淘米,都有可能是陈米霉米毒大米,吃多了致癌,怎么办呢?难道为了这个我连吃饭都戒了?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为了拒绝不健康食品,把自己饿死,二是为了以毒攻毒,专挑有毒的东西狂吃,总有一天养到百毒不侵,就像武侠小说里面说的那种药人一样了。我以前看到那些鬼佬,到了中国就这个不吃那个不吃,光吃水果,就会爱国热情发作,想跟他绝交。可是现在,如果我有朋友到中国来,我会主动给他开一张清单,列上禁吃食物。不过,现在这张清单越开越长,名单的最后一行,写的是“大米”。

星期三, 10月 18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酱缸开车文化

我前几天晚上看电视,一个还颇有点名气的年轻女演员上访谈节目,谈到自己的特点,下面的人就说了,飚车。然后她也很高兴地说,对,就是喜欢开快车,简直就是不能容忍高速上自己前面有车,只要有车,就一定要超车心里才舒服。主持人问,最快开多少?她说220。主持人说,呀,这么快,够吊销本儿的了。她说,是啊,我都重考6回了。
接下来就说到参加赛车表演,她为内地的演员争了光之类的。这个节目看得我心里很是不舒服,我一向愤慨中国人开车秩序之混乱,心态之急躁,技术之毛躁——当然,其实据说技术是过关的,只是中国人讲究的技术是在车群中杀出一条血路,比别人更快穿过一个十字路口的技术,而不是安全驾驶的技术。
我曾经为这个问题寻找过很多原因,比如开车人的自觉性不够啦,驾校师傅的责任心不够,没有在第一时间普及遵守交通规则是如何重要这一理念啦,还有交警执法不力,我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严法之下才有好公民啦。
最近我又找到了一条新的原因,就是电视上,对于这种不遵守交通规则开快车,只求自己更快不顾他人安全的行为,基本属于鼓励的态度,这就很可怕了。女演员这种公然称自己开220,重考6次,举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态度,明摆着觉得吊销牌照无所谓,违反交通规则有什么大不了,更重要的是,我开爽了。这就是有个性啊,忘了说,这个女演员当年走红是因为演了一个极温柔,善解人意,具有牺牲精神的角色。
访谈节目如此,汽车广告更可怕。常见的汽车广告场景有两个,一是在山路上飚车,二是在街道上飚车,尤其是在街道上飚车的,擦过少女的裙脚,飞过老太太的脚面,吹起儿童头上的软发,在车流中左插花右插花,在黄灯变红的瞬间冲过白线,开车人脸上的表情,就两个字——骄傲。
还有一个稍微少见的场景,但是每次看得我义愤填膺,是两个车头对头,摆出决战的架势。突然,两车同时加油,轮胎发出刺耳的怪声,只见一番眼花缭乱的动作,浓烟翻滚,战局结束——其中一个车抢到了停车位。这个广告我看出两点,一是在停车场抢位是常态,二是抢位的行为是光荣的。抢不到车位是可耻的。
记得那时候《别了温哥华》热映的时候,我们正好在多伦多。看这部戏的时候,大家都在笑,说你看这几个人开车的架势,就是在国内开惯了大爷车的。上了车不打灯,不看盲点,直接关门点火走人。这样开车,别说做接送生意了,上大街就被警察拿下了。
后来我仔细看了一下,西片里头开车的镜头,基本上的确是该打灯打灯,该看盲点看盲点。估计是因为这几个习惯动作,已经成了自然,改不了,除非他们到了中国。在北京的大街上混几天,那些鬼佬们开车已经比中国人还横,他们开的是郭德纲说的“使车”。而那些在中国大街上横冲直撞的小伙子们,到外国去住几天,被警察训几回,涨几次保险,开车比谁都老实。
小时候看柏杨写酱缸文化,心里很不赞同。不过,到现在我得借用一下这个词,因为开车的问题,已经有点酱缸文化的意思。进到这个酱缸,就一起变黑,越来越黑。

星期三, 10月 18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人人都要有才艺

人人都要有才艺
沈威风
我们小时候,孩子们分为两种,听话的和不听话的,现在的孩子们也有两种,有才艺的和没才艺的。我不知道中国人对才艺这个词的特殊的井喷式爱好,和现在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有没有关系。那些名目繁多,目的各不相同的选秀活动上,主持人总免不了问一个问题,“会什么才艺?”我总结了一下,会唱歌的最多,会乐器的次之,会跳舞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偶尔另类的会耍一套拳脚,其他的才艺比如我一直希望看到能即席作七律一首的,基本没有见过。于是,我得出结论,才艺这个词,无论辞典上的概念是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被精简成为“音乐才能”的另外一种表述方法了。
这个问题的发现让我有些懊恼,因为我感觉自己生得早了一些,没有赶上这个所有的父母都以让孩子拥有一项才艺作为自己是否模范的必要标准,并不惜为此一掷千金的好时光。在我童年的时候,在和伙伴们在街道上溜达,在人家的菜园中偷瓜之余,接受到的功课之外的教育总计有背诵绝句三百首,练习书法,围棋和象棋二者择其一。后来在父亲的提示下,我又回忆起我其实还练过三天的小提琴,之后左手的手指长了很多水泡,哭了一场,就再也没有摸过琴,所以这一段历史被我轻易地遗忘了。我后来和朋友们一对口供,发现我学的东西已经算多的了,只是没有下功夫,所以一事无成。而这其中的缘故,我归结为是所有的才艺都由我父亲一人亲自披挂上阵,没有花钱上辅导班,所以要让钱产生效果的情感没有那般迫切,也就比较容易姑息我的懒惰。
现在,时代是不同了,不会一件乐器成为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年轻的父母们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孩子长大以后怨恨我们,说我们没有提供最好的教育。”所以,一到周末,我那些有了孩子的朋友们比上班还忙,带着孩子去学才艺——其中,以学钢琴最多,最小的一个才两岁。我很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学习这门在我看起来相当高深的艺术,那个朋友回答说,“我没打算让她现在就学会,可是我在培养她和钢琴之间的感情。让她长大以后,所有的回忆,都与钢琴的黑白键有关。在家里,换尿布我都特意抱到钢琴上换。”
我的另一个老朋友,在儿子年满5岁的当口,突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他的儿子是个天才。无论什么曲子,听老师弹一遍,第二天就能原样弹出来,而且“其情感的领悟让老师自愧不如”。所以,从4岁到现在一年的时间,已经换了好几个老师了,不是因为小孩调皮捣蛋,而是因为才华太过横溢,使得老师们大惭而退。现在,音乐学院的老师已经主动提出要收他为学生了。“不过,我已经拒绝了。”朋友说。
我们都很奇怪,说这是暴殄天物,扼杀天才,怎么对得起小孩,怎么对得起那么多没生出天才的父母?朋友说,看过《约翰·克里斯多夫》吗?天才三分之一是生出来的,另外三分之二是打出来的。他找了一个音乐学院高才生的老爸咨询,老爸很得意地跟他说,他的小孩是五百个耳光打出来。这个教育方法从哪里学来的?从一个现在已经成名的钢琴天才的老爸那里,据说钢琴天才是一千个耳光打出来的,高才生的老爸心太软,耳光减了一半,所以成就也就相应减半。
我听了,突然想到前几天看到一篇外电文章,说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了许多独生子女,难以避免因为过度溺爱而使得这些孩子越来越任性,越来越无法无天。于是为了教育这些孩子,父母把孩子送到实施强硬管理手段的夏令营,进行魔鬼训练。这家学校的教育方法很简单,就是当众鞭打和不给饭吃,保证三天还你一个听话的乖宝宝。初看有些毛骨悚然,再看我就有些怀疑文章的作者至少有5年没有来过中国了,所以他没有听到每一扇窗户后面与风声琴声同在的耳光声。

星期一, 10月 9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同年同月同日生

虽然从理论上说,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数字应该类似于天文数字,但是当某一天开始,频频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感觉还是很怪异。
这种奇特的发现,是从去年开始的。
一个是几乎天天见面的同事,新闻部的主任小曹,五六月份的时候,她丢下我们去了加拿大。希望她在卡尔加里的生日,一样快乐。
一个是老友罗叔的太太,住在一个小区。前两个月刚刚喜添贵子,希望她作了妈妈的生日,更加快乐。
还有一个,是今天发现的,哈哈,明星啊。这个更强,不仅同年同月同日,连血型都一样。立刻决定以后要作她的粉丝了。
还有一个,是我高中一年级的同桌,很巧。不过,中学毕业之后,就失去联系,不知道她现在在在哪里生日快乐着。

还有一些相近的。小时候邻居家的小男孩,比我小一岁差一天,今天生日。小时候我们俩好得不行,天天在一块,我学书法的时候他眼巴巴在旁边看着,手指头沾上了墨汁他也照样画一块黑点在手上。我练了几年就扔了,据说他去了浙江美院,如今那笔字啊,看得我景仰如滔滔江水。
去年办公室坐我对面的小姑娘,生日比我晚一天——我知道我一说这话,她一定会紧跟一句,咱俩差6年哪。是的是的,我记住了,比我小六岁的小姑娘们,如今已经是职场的新生力量了。

最后,祝上述所有人,包括我自己,生日快乐。

星期四, 10月 5th, 2006 未分类 1条评论

影评

穿PRADA的恶魔:炒作,纯属炒作,几年前影后格温尼斯拍过一出烂戏讲空中小姐的,和这出一模一样。

夜宴:一句话,小样,就这点小心眼还敢来玩权谋,难道到最后一群人死翘翘了还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4400:彻底沦落为新版的X档案,下一季可以不看了。

武林外传:宁财神不愧是网络上混过的,拷贝粘贴一把好手。最后几集没完没了地回闪,一闪就是5分钟,牛。
照片就是俺自己拍的啦,呵呵,水平有限,正在学习中。用的就是我那小小的松下数码相机啦。

星期三, 10月 4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