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什么样的水比较健康的文章看得多,这几个月来我也抛弃了饮水机,开始买大桶的农夫山泉,回家烧开了冲茶喝。喝完了的桶,一开始是直接扔掉。后来有人提醒我说,不能直接扔,因为有些捡垃圾的人捡到,会拿去卖给不良商贩,直接灌上不合格的自来水或者什么水,再拿出来卖。于是每次我都不厌其烦地把大塑料桶剪成两截。后来我妈看到了,好像说那些回收塑料桶的人不是拿来直接用的,所以我这样剪开根本于事无补。理由当时听得挺充分的,不过我这两天感冒,记忆力明显减退,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了。
自从我一鼓作气,把家搬到了五环外,起初几天,颇为不适应。虽然晚上能吹着习习凉风,还能听到虫鸣蛙叫入眠,但是,对于夜猫子来说最可怕的是,除了自己动手,可没有宵夜吃了。为了这个,我的厨艺硬是有了长进,因为出门只有农家菜,实在是吃不下啊。那时候我有句名言,就是回家了就不进城,进城了就不回家。
最近北京酷热啊,加上不知道为什么,忙乱不堪,每天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就觉得疲惫得很。所以,着实没什么心情写博客,实际上也是,想想每天做的事,似乎也没什么值得记录下来分享的。嗯嗯,我不是老徐,我不能写今天十二点起床,煮了杯咖啡,吃了两片面包,然后发了三封邮件,打了两三个工作电话。之后就出门了,走了好远,回来的路上顺便溜了溜商场,买了双鞋,回家就后悔了。然后呢,好像是又写了篇稿,发了两封邮件,此时,已经暮色沉沉。人的一天,真正值得记录的东西,实在是太少。
享受美食不如拍摄美食? |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沈威风 | |
2007年8月15日 星期三 | |
以 前有一句广告词,叫“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这原本直击商务潮流人士内心需求的老三样,现在已经淘汰了两样,只有手机才是出门必不可少的物件了。而且手机厂商们还在孜孜不倦地共同努力,让其他电子都可以缺少,让手机成为唯一一件需要带出门去的电子娱乐功能的集大成者。不过,这一目标似乎还在实现的路途中,因为前不久看到杂志做了一期特别策划,看看现在的潮人们,包包里面装的都是什么?钱包、化妆品、钥匙,墨镜这些日用品之外,属于数码产品的新三样新鲜出炉,原来是手机、MP3和数码相机。 带手机出门很容易理解,因为现在的沟通真的是随时随地了,带MP3也很正常,一个人走在路上无聊的时候听一听歌,能够让生活显得稍微美好一点,但是,为什么大小人等不论男女不论年龄不论职业,都要带一个数码相机上街呢? 在我认识的朋友中,带数码相机上街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摄影爱好者,他们对摄影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非常浓厚的爱好,对于《国家地理杂志》或者马格兰社的摄影图片作品非常喜爱并且相信假以时日自己也能够拍出类似的甚至更加深刻更加震撼的作品。所以他们每天带着相机或者相机们上街,拍摄他们在路上所见到的风景和民生百态,回来帖在自己的博客上或者有相同爱好者所组成的论坛上,大家互相品评,共同进步。另外一种人,他们对于摄影本身没有什么兴趣,但是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着自恋般的欣赏,深信自己从起床开始的每一分钟,都值得记录下来与人分享。拍穿衣打扮,与姐妹们分享服装搭配心得,拍化妆过程,探讨如何能通过眼影的不同涂抹方式让眼睛看起来更大,拍逛街路过的小店,拍街头看到的一只可怜的流浪猫,而更加重要并且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是拍自己每天的饮食。 拍每天饭菜的人,又有两种。一种是良家妇女型,她们每天练习厨艺,从上班的路上就开始想今天的菜式,拍摄的过程从买菜开始,然后是洗菜,洗完所有的菜和配料之后,来一张全家福。然后,就开始分解动作,点火,放油,炝锅,下菜,翻炒,下佐料,焖几分钟,然后出锅,摆在一个漂亮的盘子里面。先和餐桌餐具来一张合影,然后是一张微距。图文并茂的真人秀菜谱新鲜出炉,做的人虽然满头大汗练就一面炒菜一面拍照的双手互博神功,但是跟帖的姐妹们一片惊叹“你老公好幸福啊”,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另外一种,却是年少活泼的饭局动物,她们也许从来不洗手做羹汤,从来不知道菜市场在哪里,厨房从来都纤尘不染,只有开水和方便面的踪迹,但是,她们也同样有一颗喜欢与人分享美味可口的菜肴的心,不,也许这些菜肴不一定美味可口,但是一定都色彩鲜艳卖相很好。她们每天都去不同的馆子,精心记录下自己从接近这一家馆子开始的每一个过程。馆子的地理位置,馆子的外观门脸,服务生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内部装修,桌椅碗筷的样子,凉菜是哪两道,热菜上来了,看,还冒着热气呢。又一道热菜上来了,还有餐后水果送,看我们吃得满桌狼籍,大家心满意足地回去,相约明日再去另外一家馆子。同样图文并茂的真人秀饭馆点评日记传上网去,那一刻的满足感,可能会相信自己就是女版的蔡澜。 以上两种人,我都非常感谢她们,有了她们的劳动成果,我养成了做菜的同时开着电脑随时查菜谱的习惯,而且凭良心说,网友们创作的真人秀菜谱,比传统的菜谱更加直观实用和容易模仿。同时我也养成了出门吃饭之前,先上网查该饭馆的评价,常常人还未到饭馆,先大饱了一顿眼福,大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快感。但是,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约三五好友出门吃饭,一路上看各式数码相机咔嚓不止,一个菜上来不许动筷子,又是一阵闪光灯乱闪,闪过还不算,还得配合剧情需要,将盘子挪来挪去给菜摆造型以配合摄影需要。如是者再三,这顿饭,还怎么吃得下去?
|
上周我在FT写了篇文章,说现在开车的人们很焦虑,因为我的北京,所以说的就是北京的事儿,编辑把题目就改成了在北京开车的焦虑。前几天去了趟西南,我发现我错了,北京原来是文明世界,在这里开车,完全不应该焦虑,反而应该觉得幸福。当地司机很骄傲地对我说,北京人开车不行,得到我们这儿练练。我连连点头称是,终于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驾驶习惯没有最野蛮只有更野蛮。
在北京开车的焦虑 | |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沈威风 | |
2007年8月3日 星期五 | |
在 北京,N年前朋友聚会,大家都下了班不辞辛苦坐公共汽车去,吃完喝完玩完,再合伙打个车回家。住得最远的那一个就会愁眉苦脸,因为他不仅要顺路兜很多人回家,还有可能要付全部的车费。这个情况大概在5年前得到了缓解,大家出门各打各的车,各走各的路,基本不会出现合伙打车一人买单这样没有良心的事情了。最近这一两年,偶尔的同学聚会,次数少了很多,选择也少了很多,因为很多地方,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好饭馆都藏在巷子深处,但是因为路不好走,没有停车位而从待选餐馆中排除。是的,停车,成为聚会能否成功举行的一个首要因素。而且,聚会即便千难万险地成行了,却在饭桌上叫上两支大可乐,清谈为主,把酒言欢借酒撒疯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是的,汽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最常见的日用品,尽管小布什总统前阵子突然要做道德楷模,批评美国人还沉浸在汽车中不能自拔,但是中国现在刚刚进入这一场狂欢的汽车盛宴,道德问题环保问题暂时还没有时间拿来拷问自己的灵魂。但是,中国开上了车的人,真的就快乐了吗?答案其实没有我想象的正面,尽管我以前走在马路上听身后想让我让路的那不耐烦的汽车喇叭声,觉得开车的人好像觉得自己就一个字,拽。可是,根据媒体的调查结果说,其实有六成的开车人,在接受调查的时候表示,自己开车的经历非常不愉快,简单地说,就是上车就生气,不管是大老爷们还是优雅淑女,从跨进汽车驾驶室的那一刻起,就患上了一种叫开车焦虑症的病。 从生理上来说,人的情绪和气温有着密切关系。现在是夏天,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气候条件对人体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加。而汽车的车内空间,无论电视广告用多么绚烂的画面和优美的词汇来强调它的宽大,也不能改变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狭小空间的事实。这样的空间,“关住了人们的心灵,限制了人们的视野。从人的心理变化来讲,拥挤、车多、人多、气候恶劣都会令人烦躁,更何况很多人经常是一个人驾车,独自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寂寞很容易被强化。”于是,这似乎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人一上车就开骂。 但是,正如俗话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便一个人因为天气闷热空间狭小气鼓鼓得像个火药桶一般随时准备爆炸,也总得有个导火线他才能炸。从这个角度说,能每天把马路上超过六成的人都给点着了,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马路上的引爆点实在太多了,在东三环还没点着,两个小时后蹭到北四环,总能给点上。 加塞的比比皆是;变线肯打灯的,那是你今天运气好,出门遇到好人了,很多人变线的时候不要说打灯了,连看一眼旁边车道的功夫都没有;在空荡荡的高速路上以限速速度走在中间车道上仍然被身后狂奔而来的车晃大灯,那也不稀奇,只能当这条路是他修的;遇到走不动了,右边紧急停车道上会出现一群自以为比你聪明的人,等到紧急停车道也走不动了,左边逆行车道上会出现一群更加聪明更加大胆的人,这种情况下,你只能仰天长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好脾气的司机,当然,是指我在加拿大的时候。后来在北京,为了适应这里的交通状况,我找了一个教练练习了几天,结果教练对我的评价就一个字,面。按照他的说法,像我这样停在小路口等大路上没有车再出去的,等天黑也没戏,就得横在马路中间,后面的车过不来了,你自然就出去了。路上车太多,并线的时候不能指望别人让你,就得硬挤,挤到人家不让就会撞上的时候,他就不能不让了。他还给我说了一个笑话,说一女孩新手刚上路,有一天停在三环路上哭,把后面都给堵死了,后来有人问她无端端为啥哭,女孩说,我想出去他们就是不让!我问,那她该怎么办?教练回答说,先出去再说!别怕,别看我们北京司机火气大,其实脚底下都带着刹车呢。 |
这两天老有人问我,北京是不是真的下雪了?我真的没有亲见,不过大家都在这么传,传的人多了,我想大概是真的吧。气象部门说不可能,网上又说,“如果冷暖气流交锋剧烈,则会产生强降雨;但如果气流突然将含有冰晶或雪花的低空积雨云拉向地面,便会在小范围内出现短时间飘落雪花的奇观。北京的“六月飞雪”应属后者。”网友们的反应很直接,说都是物价上涨闹的。我很同意这一点,虽然我平常买米买菜都在超市里进行,所以很少去注意每公斤的价格上涨了多少,何况我买的也少。但是,最近从我血拼的经历来看,物价上涨得着实有些厉害。商场都已经开始打折了,可是满商场看去,夏天的T恤基本都过300了,难怪这年头ZARA和H&M大行其道。前几天想换个大一点的冰箱,上国美一看,最便宜的都要2000多了,我怎么记得我前年买冰箱的时候,满大街都是一千多的呢?这几天家里来人,要在客卧装一部空调,心里想,买个便宜点的吧,一年用不了几回。国美里的售货员倒是很热情,围上来问我想买什么价位的,我说一千多的吧,呜啦一声大家都散了,留下一地鄙视的眼光。这年头是怎么了?是人民生活提高了,还是我的消费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