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做稻香老农
很多人传授在多伦多买房技巧的时候,提到某某小区非常值得投资,通常会加上一个注脚:这是一个西人小区。这样的小区有什么好呢?首先是治安比较好,打砸抢的情况比较少发生的,其次就是邻居的素质高,周边的环境比较好。北美的小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没有物业公司来照料花草树木。房前屋后的环境,全看住户的表现。这样一来,周围家家户户繁花似锦还是杂草丛生,自然会影响房屋的价值。所以,有人专门撰文介绍经验说,买西人小区的房子,可以把邻居的花园当作自家的景观,省时省力省钱。当然了,这样想的人多了,就会造成一种情况:小区渐渐被华人占领,而西人慢慢撤出这个小区。原因竟然是:“中国人喜欢在院子里种菜!他们不种草种花!”
中国人不太擅长装饰自己的房子和院子,这的确是无可隐瞒的事实。不过华人也有一肚子的苦衷。中国人在国内,从平房搬进楼房就算是混得不错了,谁曾经受过种花种草的训练?再说了,伺候花花草草,那可是慢工才能出的细活,大户人家专门有花匠伺候,中产阶级有绝望主妇在家干这个,新移民有什么?有老爹老妈漂洋过海,在后院种上白菜茄子黄瓜,就已经很幸福了。
不过,现在美国经济不容乐观,美国人民也改变了对后院种蔬菜的偏见。美国现在有1/5的屋主参加了“食用地产”(Edible Estates)计划,把他们整齐的前院改成菜园。蔬果不仅自己食用,也免费与邻居分享。倡导者认为,通过这项计划能改变生活方式,结识更多的朋友,希望大家不要把种菜和获利联系起来。
家庭菜园在一战时就出现了。到1942年,当美国走出大萧条和动员参加二战时,农业部长韦克德鼓励美国人建立“胜利菜园”,来鼓舞民间士气和纾解食物需求的压力。
到1943年,美国已有2050万个胜利菜园,其收成供应了当年全部蔬菜消耗量的三分之一。此后,家庭菜园的多少和女人的裙子长度一样,成为社会与经济的测量器。1975年燃料价格上升,也产生了类似的菜园热,有近49%的人在院子里种蔬菜。上世纪90年代,经济繁荣,玛莎·斯图尔特靠教人如何花大价钱雇人种上花样繁多的花草、装饰奢华美丽的院子而赚了大钱。到了现在,经济下滑,菜园运动又卷土重来了。
除种菜外,据《多伦多星报》报道,本市部分居民悄悄地在自家后院圈养家禽,自给自足。
不过,自养鸡鸭在多伦多属非法行为。1983年,由于担心鸡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对城市附例进行了修订,从此多伦多不闻鸡鸭声。现在,有人提议对这项法规进行修改,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意市民养鸡鸭,条件可能是什么呢?一不得养公鸡,因为公鸡会打鸣;二要像养猫狗一样,随时收拾鸡鸭的粪便;三、物业占地最少长30米阔12米;四、每一个后院的鸡只不得超过10只。
可见,在北美想过陶渊明式生活,束手束脚,殊为不易啊。
传闻中,韦小宝是古往今来第一大滑头,他的谎话张口就来,而被他所蒙骗的,却偏偏都是康熙、陈近南与神龙教教主这样的绝世高人。韦小宝总结说,他的谎话能够轻易令人相信,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一个假话,总得有六分真的,从头到尾都假,那就没有人信了。细节和逻辑越真实,在关键时刻的黑白颠倒乾坤大挪移,就越有说服力。
这个理论在信息泛滥的网络时代,其实更值得铭记,不论是看客还是造假者,都应该记住这一点。9月第一个周末,在网络上像病毒一样传播的所谓《万科松山湖会议讲话》,就非常有韦小宝式传闻的神韵。当然,万科第二天就向公安局报案了,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做出这样冠冕堂皇的举动,自然令人相信,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流言,从来不存在这样的一份“松山湖讲话”。然而,为什么是万科遭遇“传闻门”?为什么群众们如此轻易就相信了?为什么万科在辟谣之后,群众们还是半信半疑?根据《神探狄仁杰》和《暗算》等热门电视连续剧的推理逻辑,我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推断。
王石和万科太有话语权,所以这个讲话,必然要围绕他们开始。拐点论是万科最先提出来的,本轮房地产熊市的开端,万科也是始作俑者。尽管在这次股市狂泻的大熊市中,万科的股价也一泻千里,但是万科龙头老大的地位没有被撼动;尽管在过去的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王石发表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而导致了数以十万计的网友们的口诛笔伐,严重影响了他的个人品牌和形象,但是就像刘姥姥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名誉受损的王石说一句话,还是比大部分开发商扯着嗓子叫唤来得声音大。还有传闻说,今年春节前后,王石在内部会议上就说过,今年要稳着来,要把节奏降下来,但是在去年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从公司高层到分公司领导都还在兴奋期,刹不住车减速不容易。当然,这也是传闻,但是有听过王石讲话的万科员工感叹说,王石还是高瞻远瞩经验老道,有时候感觉就是比一般人敏锐。因此,在王石的领导下,到目前为止,万科算得上是国内地产商最不忌讳谈“过冬”、最旗帜鲜明要降价的一家地产商。事实上,扛不住的地产商何止成千上万,只不过或许还存着最后一点希望,或许不愿意撕下最后一层遮羞布,或许不愿意惹到已经购房的业主来冲击,总之大部分地产商存了打折的心,却张不开这张口。
在这种情况下,《松山湖会议讲话》应运而生,口吻惟妙惟肖,尤其是“敢于降价,勇于降价,将手头的存货和正在开发推出的新货以最快的速度卖掉,我们再去买更便宜的土地,以更快的速度建设出更低成本的房子,以更低的价格快速出售”这一句,活脱脱便是带头大哥枭雄本色要在大风大浪里面引领反高潮的写真,也是万科各地项目负责人的心里话,各家希望套现早离苦海的地产商的心里话。神奇的是,这个话同时又偏偏是对于开发商口诛笔伐的广大网友们的心声。他们希望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又是行业龙头企业万科出来振臂一呼,给徘徊在熊市边上的市场一个助力,让它彻底熊下去,熊到理性的程度。真是应了这一句: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这篇文章以光的速度在网络上流传,没有人去琢磨细节。然而有趣的是,这篇文章的细节却恰恰是经不起推敲的。写作者比起韦小宝更能掌握韦小宝之道。请看,该讲话在逻辑上和结论上非常符合万科老大的身份,可是在细节上却偏偏留出了最明显的破绽和硬伤。比如根本就没有在松山湖开过一个这样的会,又比如“讲话”提及的不少数据都是明显错误的,更比如讲话的杀气腾腾口吻也和王石近年对自己的公益期许大相径庭——成名人物即使在卧室也不会说把别的竞争对手都逼死的话,更何况是在内部大会上面对一群小兄弟,因为这太没有技术含量了。
话又说回来。对于王石来说,降价是他认为能让万科抢先储存粮食安然“过冬”的惟一办法,然而面对房地产行业的某些潜规则,即使是行业至尊,即使是面对手下的经理人团队,也不见得能把这话挑明了说。在这个当口,有一个(一批?)“网友”主动炮制了一份这样直抒万科胸臆的降价宣言,又暴露明显破绽证明此货不真,王石和万科在报案之余,恐怕在内心深处,却也对这位网友有知己之感。至于恒大等趁势全国大降价甩卖,也就师出有名,同样很感谢这份类似“我的第一张大字报”的挑头。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也表示,“网上的消息鱼龙混杂,谁也说不清到底是真是假。万科即使有这样的策略,也只是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不必大惊小怪。”而万科虽然事后发表声明说北京万科暂时不会降价,但是仍然不会停下在其他城市走在降价前列,争取时间抢先回笼资金的步伐。
在这个经济动荡年代,传闻特别多,任何大事发生之前,总有各种各样的传闻出来,有的事后被证明是假,但是假得很有技巧!比如今年年初爆出花旗银行巨亏300亿美元的传闻,后来花旗的财报公布,的确是巨亏,可是数字减少到94亿美元,因为比预期少,所以花旗的股价波动不大。事后高人分析说,300亿美元的数字,系花旗故意制造的流言,先吓一个狠的,再见到94亿的数字,人人都会松口气,说声原来没那么糟糕,于是花旗顺利过关。又比如前些日子说微软即将在中国推出价格赶超山寨机的800元能上网、具备电脑功能的手机,新闻稿写得像模像样,还有采访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张亚勤的对话。可是不久再次被证明只是传闻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产品传闻出现?有营销人士分析说,在新产品推出之前先在网络上发布消息,视网友的反应而定产品策略,比起以往大张旗鼓的市场调查,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都节省许多成本。更何况,在网络上的传闻,最终只需要用“传闻”二字,即可消弭一切影响。
2008年,生意不好做,企业纷纷喊过冬。而偏偏这个时候,网络营销成为广告界最红火的业务,有正面炒作者称自己为“推手”,有负面打压竞争对手者称自己为“打手”,二者身份视事件不同而不断地进行角色互换。总之造成的结果就是,传闻越来越多,制造传闻的手段越来越高明,深谙韦小宝之术的制造者们在真假比例上大作文章,假作真时真亦假,乱花渐欲迷人眼。惟一不变的一点是,所有的传闻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或者多个受益者。包括乔布斯的讣告传闻在内,谁能说背后无人受益呢?
昨天就已经小小地感受了一点单双号解禁的威力,今天下午四点多出门,看到指示牌上说,国贸桥到京广桥缓慢,于是想在国贸桥出去走辅路,结果发现上当了,辅路比主路堵一百倍。晚上回家的时候,六点多不到七点,又在国贸桥上,一开始我还很惬意地说,象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不堵车是不正常的。过了一会儿,我还说,平常不注意,你看这几座大楼晚上灯光闪闪的,还挺好看。又过了二十分钟,左边的车蹭蹭地加塞,右边应急车道的车疯狂往前挤,我终于大怒,发狠说谁敢在我这儿加塞,姑奶奶我今天豁出去了,非撞你不可。这一骂还真管用,他们被我的气势震慑住,都上我前面的前面加塞去了。从那儿冲杀上四环,足足花了我半个小时的时间。
到沃尔玛买点储备,忘带购物袋,结账的时候我说买个小塑料袋吧。人说一只7毛,我说咋这么贵?人家说,俺们这是可降解的,高级塑料袋。我没来由地生气,说不要了,捧了一手的咸鸭蛋和面包走了。
回到家在地库里,进门拿卡的时候就被后面一车拿大灯照,我很郁闷。又走了几十米,他开始闪灯鸣笛,我气得把车往边上一停,他在地下车库里呼啸而过,掀起一地的灰尘。我定睛一看,哦,原来是个卡宴。好吧,有钱人大晒,就算在开心网上,我的好友里貌似也还没有买卡宴的,可见它跟我从来就不是一世界的。
然后我就想,六点多从国贸那儿出来,七点钟能到家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了。怎么说也要写几句,纪念一下。另外,据说因为限行的原因,导致物流费上涨,下午在淘宝上买网球,竟然敢跟我要市内运费30,把我给吓住了。
从塑料袋和物流费上说,谁说CPI不涨了?
2002年,《经济学人》在1979年做出的那个预言终于在23年后便成了现实,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制造工场”。
当年,吴****三十四岁,6年后他在《激荡三十年》中以颇为文学的笔触如是回顾悲喜交加的2002年。10多年新华社的经济记者生涯,让吴****有机会深入接触企业,他观察过上千家企业,职业周期赫然与改革历史同步。彼时,他还仅以《大败局》的作者为人所熟知,尽管完成了财务自由,但对于下一步何去何从,他仍旧有些迷茫,同时也无比渴望能够做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随着本土公司崛起,吴****及其同辈们感到从输入到输出的话语权转折时代好像近在咫尺,原创财经前景大有可为。当时市面上财经书籍大约八成以引进为主,民营出版的低门槛更让他们看到现实机会,在贝塔斯曼的倡议之下,吴****与几位财经媒体负责人在2002年秋天发起了“蓝狮子财经丛书”品牌。6年过去了,出版行业冷暖几场,但蓝狮子业已成为本土原创财经图书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每年财经畅销书单上都不乏蓝狮子的身影,从《道路与梦想》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从《大败局2》到《激荡三十年》,从《出轨》到《春天的故事》。
从媒体来 到媒体去
《东方早报》浙江分社副总编吴****和他的合伙人都算资深媒体人士,这看似偶然的搭配也决定着蓝狮子的操作风格。从媒体到出版,这个看似不同的行业如何衔接?“在我看来,这两个行业没什么太大不同,我就是把出版当做报纸做。”斯文的吴****谈起出版底气十足。
最早,吴****成立蓝狮子只是希望为同仁出书方便,搭建一个连接出版社与作者的平台,定位即是“一个以团队开始的开放式出版平台”。当时的主要合作方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吴****、胡宏伟合著的《非常营销》卖了个“开门红”。随着签约作者的不断加入,蓝狮子网罗了不少中国声名鹊起的财经记者,李光斗、许知远、陆新之、胡宏伟等众多财经人士赫然在列。国外的商业书籍创作者有三类人,学者,咨询公司,记者,不过畅销书作者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媒体背景,即使德努克当年也办过杂志。不过,国内商学院的教授大部分脱离实际,忙着赚钱,咨询公司又太过功利。比较之下,记者占有资源,触觉丰富,尽管有时候显得体系不足,但还算是比较合适的创作主力,而蓝狮子在和他们的沟通上也比较有优势。
蓝狮子的媒体人脉不仅可以网罗作者,更大的一块还体现在营销传播。伴随签约作者的不断壮大,蓝狮子也从松散单一的组稿转向独立选题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蓝狮子财经创意中心在2004年成立,这标志着蓝狮子转向以专业的图书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操作,同时引入以财经出版为强项的中信出版社为合作机构。“在媒体关系方面,国内没有任何出版机构可以跟我们来比。”吴****坦言。
研究中国企业史多年的吴****,深感产权缺失的弊端,而出版行业则恰恰可以给吴****更多独立空间,“除了书号,我没感到民营在出版业受到什么特别限制。”他认为民营图书工作室往往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合作出版机构,利用自身特点来规避损失。出版行业整个情况不容乐观,吴****投入其中也付了学费。刚开始时,从局外判断,出版利润不低,进入之后才发现这个行业水不浅。做书滚打多年,吴****对出版也有自家心得,“出版这个行业为什么不好做?首先是资金周期太长,从印刷厂到出版社再到新华书店,再到书卖掉收回款项,中间有无数环节与时间;其次是书店卖不掉退货,这就很麻烦,但是我们的书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利润分成,实际上也把大部分风险转移出去了。”
专业化生存:从原创财经到企业史
四月的杭州西湖湖畔多了几分热闹,一群年轻人针对财经出版大势热切地交流,追寻着比他们更年轻的财经写作梦想。这是蓝狮子针对签约作者的“中国企业史高级研修班”,如今已经举办了三届,“我们希望与作者共同成长,我们也从来不欺瞒作者印数。”吴****欣慰地表示,蓝狮子作者不会如畅销书作家那样漫天要价,也很少随意转会。
根据中信出版社社长王斌的数据,2007年财经图书占到市场25%~26%,“投资理财类占了20%以上,管理理念方面大概是10%左右,还有企业实务和企业家传记这一块,还有更多的就是考试这一类。”吴****则把目光聚焦在方兴未艾的企业史上,随着他笔下寂寞千年的男主角——企业家粉墨登场,企业史逐渐得到市场认可,甚至他表现改革历程的作品《激荡三十年》也成为草莽英雄传。
蓝狮子最早定位是原创财经,在探索中,吴****将方向进一步细化为公司史和企业家传记,基本不涉及励志、管理、理财类的书籍。这与他个人志趣直接相关,他目前正在梳理百年中国企业史,并力图形成商学史。
中国值得列传的企业毕竟不如国外那么多,那么蓝狮子如何平衡选题来源呢。“我希望我们的作者可以做这个企业在国内最权威的发言人,一个企业可以多角度来写,作者必须对一个标杆企业持续关注,反复创作挖掘,图书理论上可以反复消费。目前蓝狮没有为选题数量困扰过。” 吴****不改报人性情,一方面甄选优质企业,一方面坚持公司史写作的底线与要求,他甚至总结了公司史创作的“蓝狮子准则”:尽量走进公司的档案室;距离公司一步之遥;不要被眼前的新闻事件所迷惑;没有公共研究价值的公司隐私不应该被暴露;一部优秀的公司史必须有自己的坐标系;至少经受五年的时间考验。根据这个准则,吴****希望今年能推出百家标杆企业工程。
还在培育市场
“从2002年我们就喊财经图书的春天到了,但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培育市场。”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财经书籍中5万本算畅销书,蓝狮子的书平均可达到2万本,最好可以超过10万本,但是比起全国的财经市场,这仍旧是一个小众市场,蓝狮子卖得最好的往往还是关于名企与名企业家的书籍。
与出版不景气的大气候相对应,蓝狮子早些年的经营也仅仅是勉强维持,直到两年后才开始盈利,吴****表示,现阶段并不以盈利为第一目的。他表示更在意记录的使命感,“出书没什么利润,《激荡三十年》卖得那么好,我写了好几年,也不过就60万元。”从三十岁时,吴****开始思考如何财务自由,他坚信作为知识分子,独立的基石在于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依靠自己的专业触觉,他10年前就开始投资房地产,甚至与朋友长租了千岛湖的一个小岛。
财务自由给与吴****更多的发挥空间,他尝试了不少突破,有的看起来甚至很边缘。3年前蓝狮子就支付了一笔版税给《他乡之税》的作者用以调研,写一个北方乡镇30年以来的财政经济史,以财税体制变迁和基层人们的应对行为来体现社会演变;有的则不那么成功,他曾经大力出版发行系列财经人物漫画,“现在是读图时代,财经事件往往容易显得枯燥,财经类读物做成漫画形式,应该会受到年轻人欢迎。”想法很美,但是结果却不如人意,直到现在吴****还是有些委屈,觉得思路没错,而是市场不成熟。
吴****的小岛位于千岛湖的东南角,名唤雨舒岛。岛上种着3000棵杨梅树,当地农民因为成长周期过久而不愿种植,而吴****喜其无需照料。8年过去了,岛上的杨梅到了收获季节,约有10万斤;那么,蓝狮子已经等了6年,还要等多久才能迎来丰收的季节呢?
避完运,我就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地开始闭关了。闭关当然是为了写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写,连闭幕式那样的惊天雷都没把我给激出水面。可见,我最近定力大涨——可是,看完下面这条新闻,我竟然按捺不住了。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并没有回避谈论对手,“iPhone是很火,Gphone也已成型,但你别忘了微软做手机操作系统已经10年”。昨日下午,一款测试版微软“农村手机”放在记者面前,通过和电视机的连接,这款手机很快变成电脑主机,完成电视屏幕上的操作,“这是微软在中国手机战略的开始。”张宏江说。
定位小城镇和打工者
微软要从农村入手切入中国手机市场,这听上去很像是一个匪夷所思的计划。
对于微软的另类选择,张宏江如此解释,“中国三级以下的城市和乡镇,还有众多的打工者,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不比我们少”。记者了解到,基于“中国98%的家庭都有电视,手机用户已达6亿”的判断,一年半之前,微软亚洲工程院提出名为“Fone+”的计划,这个计划强调了手机和电视机的连接,把手机变成电脑。
从外表看,微软的“农村手机”和iPhone走完全不同的路线,它和普通手机没有太大区别,都具有通话和拍摄功能,但其中的应用体现了很“乡镇”的特色。它的所有功能全部通过点击图标来完成,其中包括“农技新知”、“村长电话”、“吉祥皇历”等设置。更重要的是,如果把手机放在一个配套的底座上,只通过视频线,就可以把手机变成主机,把电视机变成屏幕进行操作,还能连上鼠标键盘,插网线上网。
价格便宜强调电脑功能
另一个特点则是农村手机的定价,张宏江透露,这款手机的价位会是“目前低端手机”的价格,他举例说,“一个最便宜的电脑也要2000元,而市面上低端手机的价格是700元至800元,如果它还能当电脑用,你说有没有市场?”
由于农村手机由微软和硬件厂商共同开发,最终的定价策略还需要等待,但从产品定位上看,受微软“农村手机”冲击最大的,将是市面上大行其道的山寨手机,据调查,目前中国市场山寨手机销量过亿,他们重视不断模仿,可最重要的优势是几百元的便宜价格。
可同样低价的微软农村手机强调了“电脑”般的功能。据了解,在动手研发之前,微软对中国市场进行了两个月的专项市场需求研究,派出了九组人马深入国内三四级城市和乡村,与村里的年轻人面对面访谈,“调研的结果挺让我们吃惊,没想到这么多人最喜欢的功能是网上聊天,也没想到这么多人愿意用电视屏幕上网”。
张宏江把农村手机的研发计划看作是微软中国研发方式的某种逆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用户所熟悉的微软产品大多是来自微软总部,在简单汉化和改进后被引入中国,而直接从中国市场找需求,做完全由中国主导的产品,对于微软来说也是全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