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的名字叫唐骏。在当下明星林立的中国企业界,他是非常奇特的一个。他被称为和“首富”最有缘分的人:他曾在全球首富比尔·盖茨手下任职十年;2004年他加盟盛大之后,盛大成功登陆纳斯达克,陈天桥一度成为中国新首富;2008年4月,唐骏被福建首富陈发树招至麾下,成为福建新华都集团的总裁。而此后,新华都集团旗下的两家子公司紫金矿业和新华都购物在半年之内连续上市,陈发树迎来他个人的又一波财富增值高峰,而唐骏更是信誓旦旦,希望能把陈发树打造成下一个中国首富。
是的,在中国的企业界,像唐骏这样的人很稀有,他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很庞大,却远不成熟,他们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许多美满温馨志同道合的例子,但在中国却常常是瑜亮之争。职业经理人常常拥有傲人的学历,却没有白手起家的动人故事;他们常常拥有在某行业顶尖企业浸淫多年的经验,却没有开拓一个行业的英雄事迹;他们或许有能力引领一家企业从成功走向卓越,可是我们记住的,却往往是创始人带领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血泪故事。所以在这个崇拜英雄的国家,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而获得名声地位财富以及尊敬,殊为不易。
唐骏是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和大部分草莽出身、个性张扬的企业家不同的是,他极其清醒。尤其在面对媒体的时候,什么时候内敛,什么时候个性,什么时候炫耀,什么时候理性,他拿捏得非常好。他对自己的要求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刚从美国回到中国,他也不可避免地在说话的时候带着英语单词,但是一个月以后,他硬生生地改掉了这个毛病,他说,懂英语不需要用这种方式来引人厌恶。他没有口头禅,据说曾经有过,经人提醒,立刻就改了,不过,现在他经常讲的一个笑话,是关于比尔·盖茨,他的前老板的“That’s good”的口头禅的故事。
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说他这样做,只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喜欢他。在他眼里,被别人喜欢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能使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获益良多的事。他意识到这一点,是远在1994年他进入微软公司的时候。那一年微软公司注意到他的一项发明,主动打电话邀请他加入。但是他进入微软仍然经过了严格的考试和面试。面试官一共有7个人,每个人都拥有无理由一票否决权,可以是因为你的发型或者口音,又或者仅仅是那天面试官早上和妻子吵了一架而导致无名火无处发泄,都有可能导致面试的失败。唐骏很喜欢这种面试规则,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把它带到每一家他就职的公司,他说,只有讨每一个人喜欢,以后在工作中才有可能合作愉快,互相信任。
我对他说,所有人都知道,不可能让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喜欢自己。他说,是,我只是努力让所有人喜欢,会有人不喜欢我,我无所谓——我只是对自己要求高,我对别人的要求不高。我是部分的完美主义者,同时,我很容易满足。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并不能认同唐骏对自己的判断。他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吗?如果是,他在1980年因一分之差与复旦大学失之交臂而进入北京邮电大学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愤怒,不会用“自暴自弃”来发泄对自己的不满;如果是,他在混过大学四年时光,又成功俘获心仪女孩做女友之后,就不要再换专业,考研究生,再通过转学籍到北京广播学院,到教育部门口“上班”打动司长,终于拿到公派日本留学的机会;如果是,他在日本拿到硕士学位之后,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他却选择去美国再留学;如果唐骏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他都有足够的理由停留下来,享受人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唐骏一次一次地往上走,从微软普通工程师到微软中国区总裁,再到盛大公司总裁,再到新华都集团总裁,每一步除了给唐骏自己带来更大的名声和财富之外,也让我们看到唐骏对自己的期待。一个希望自己能成为职业经理人标杆的人,又怎么会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呢?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唐骏异常固执,他说了许多话来证明自己容易满足。比如,他说他去盛大和去新华都,考虑的时间都很短,因为在和陈天桥以及陈发树交谈的过程中,这两位企业家的身上和这两家企业都表现出一点或者几点吸引唐骏的地方,于是他立刻就做了决定,当时根本没有谈及薪酬。“薪酬从来不是问题,我考虑的是企业有没有吸引我的地方,有没有潜力。有,就可以做。你看,我不是很容易满足吗?”
又比如,唐骏说当年从日本再赴美国留学,想法简单到可笑,除了想学英语,就是想在美国能住上大房子。我问他,“那就是典型的美国梦吧,大房子大车子再加上一只大狗。”他说,“不,我没有美国梦。”在他心目中,比尔·盖茨的成功模式才是典型的美国梦,而他仅仅是想有个房子。这时候,他突然说,“我给你看一篇我写的文章。”
于是,我看到了唐骏写的《我的父亲母亲》,文章里说,“读小学的时候,父亲是常州灯芯绒印染厂的一名科级干部,母亲是常州东风印染厂的工人,家里有三个男孩,当时的环境,条件,我们家其实可以过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父亲母亲为了三个孩子,只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有个基本的归宿,开始了漫长的自家盖房工程……房子盖好了,麻烦也来了,一个普通家庭怎么可以有这样的经济能力盖起自家房子,父亲就被厂里叫去谈话了……那些日日夜夜看着母亲都是在以泪洗面,下班后就坐在门口,盼望着父亲的回来,平时很乖的我就坐在妈妈边上,不敢说一句话,生怕再惹妈妈生气……第五天的时候,厂里通知我们家送衣服过去……当13岁的我一个人踏进我父亲‘招待所’的房间时,父亲一下子就抱着我一直不松手(这是我唯一有记忆的被父亲抱过的感觉),我的头发上慢慢地被他的泪水弄湿了(也是记忆中的第一次见过父亲的眼泪),边上的办事人员在一边不屑一顾地看着,一边催促着我的离开……我忍着,我没有哭,不想让父亲更加地难过,在父亲的怀里说,‘爸爸,我们想你,家里很好,我们等你回来,妈妈要你对自己好点’……回家的路上,我一路走一路哭,我要奋发努力来成就这个家,要把我爸爸‘解救’出来,再苦再累就是一生为此也要……”
完成13岁许下的诺言,唐骏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一直到1997年,他到美国的第七年,加入微软公司的第三年,他终于在西雅图买了房子,并且把父母接到了美国。除此之外,他对他父母提及得很少,只是简单地说,父母是最普通的中国式父母,不会特别宠溺孩子,也不会过于严厉,甚至他说父母对他们的教育方式也无甚特别之处。而十三岁那年盖房事件的影响,他也没有再深入地谈论过,但是我总觉得,唐骏对自己在行为上和道德上近乎严苛的要求,与这一莫须有事件,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为后来当我问到唐骏如何看待韦尔奇的时候,他立刻说,“我不崇拜他,我也不认为他是世界职业经理人的标杆。虽然他的工作非常出色,但是他不完美。在他退休之后,被揭发了许多不光彩的事件,有这类事件绝对不会发生在我唐骏的身上。我,不会有绯闻,更不会有经济问题,你可以去看我过去服务过的公司的账目,全部是干净的,绝对的干净。”
尽管唐骏是抱着学英语和买房子的目的来到了美国,但是美国给予他的,却远远超过他自己的预期和想象。首先,他学会了演讲。他说他不是一个像马云一样天生的演讲者,而且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有魅力的人,但是他有一点特别执着的信念,那就是无论什么,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和学习来获得的。于是他就疯狂地看别人演讲的录像,这个“别人”,通常是美国的总统们。他模仿他们的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学习他们演讲稿的节奏,到现在,演讲成为唐骏一个最为人称道的特长。而他也很得意地说,他的演讲风格是很多变的,给大学生演讲,以诙谐幽默为主,给员工演讲则以激动人心为要。“500名员工听完我的演讲,有300多个当天晚上就热血沸腾地回公司加班去了。”
其次,他学会了管理。当然,唐骏自己早已经说过一千遍,他加入微软的目的,就是去“偷师”,去学习世界一流大公司的管理和运作模式。到现在,唐骏始终坚持认为,“管理”是他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最强的一项能力,而不是现在许多人所认为的资本运作。他把他在微软时期的一些管理心得写成文章,总结了几条理论,比如总裁是圆心,和每一个员工都等距离,比如管理员工要感动员工等等。仔细看唐骏写的管理文章,其实很难相信,他的这些管理理论是学自微软,微软本也不是以管理卓越著称的公司。而唐骏的理论,又和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跨国企业严格的程序化的有板有眼又铁面无私的管理模式截然不同,充满了中国式的温情和儒家的中庸思想。他从不讲矩阵,不讲平衡记分卡,他说要记住员工的名字,中秋送月饼的时候要附上小卡片,他说只能要求员工做事的态度要端正而不能要求他们每一次都把事情做对做好……
或者,唐骏的管理思想,并不是学自微软,而是微软给了他一个实践和总结他自己的管理方法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唐骏并没有学过系统的管理知识,他的学历都是技术类的物理学、自动化以及计算机,而且唐骏第一次留学是在日本,他说在日本的几年其实很重要,第一次接触到大公司的管理,其实是在那个时候。等他到美国的时候,唐骏已经28岁,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完全成熟,当他1994年加入微软偷师的时候,他32岁。所以,唐骏身上所带的那种“海归”的气息并不明显,恰恰相反,他对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习俗非常精通。
这一点,除了让唐骏总结出“唐骏式”管理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唐骏安然度过了盛大时期。
不可否认,盛大的四年对于唐骏来说,异常地艰难也异常地重要,在此之前,唐骏只是被称为中国IT界第一经理人,而到了盛大之后,他一度不被公众所信任,认为他在陈天桥所创立的这家家族式网络公司中充当花瓶的角色。当一切都事过境迁,当唐骏最终以10亿元的身价转会至福建新华都集团,终于成为 “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他终于可以坦然地说,“我过去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我的盛大的表现。”他说,在盛大的四年,他做到了别人所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一个海归的有外企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成功。许多人都失败了,其中包括唐骏的前任,曾经的微软中国总经理吴士宏,曾经的“打工皇后”。
盛大时期的唐骏是韬光养晦的,当然,对于他和陈天桥的关系,从唐骏那里得到的答案一如既往的“政治正确”。只有一些坊间流传的小故事,暗暗证明他们俩的关系并不像唐骏所描绘的那样云淡风清。据说,唐骏会把发给他的一些邀请函改成陈天桥的名字转发出去,据说直到最后一天,陈天桥与唐骏之间都是互称陈总和唐总,据说唐骏一直在努力让盛大的任何决策看起来都出自陈天桥的手笔,据说唐骏要离开盛大的消息,陈天桥是最后一个知道的……这一切,我们无法从唐骏那里得到证实,但是唐骏对于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发表过一些言论。他说,最重要的是沟通;职业经理人的“辅佐”心态是不对的,职业经理人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公司的合伙人,他的利益和前途是和公司的前途紧紧联系的,而不仅仅是打工的心态;做人要简单,要心胸开阔,要懂得换位思考,这样就不会觉得委屈。
马云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而唐骏这些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未必没有委屈,只不过他惯于用职业化的语句化解公众的好奇。问及关于权力的问题,他回答说,权力不需要争取,是靠别人对唐骏的尊敬,做事情也不需要权力,靠的是影响力。问及企业家对经理人的信任度问题,他回答说,我加入公司是来做事的,他请我证明他有需要我能力的地方。尽管他也承认,现在中国职业经理人这一行业远未成熟,与民营企业家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做到而不够信任职业经理人有关,“但是,这是中国的现状,有什么办法呢?”
类似的话,唐骏说过几次,有一次是提到他在微软后期与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的权力之争的时候,他说矛盾不是人的问题,是公司架构问题,而公司却认为是人的问题,不承认架构有问题。“不能改变状况,只能改变自己,所以我离开了。”
还有一次,是谈到现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他完全不予置评,只是说,“这是现状,每个人都必须适应。”
所以,唐骏和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商业领袖截然不同,因为他太清醒地认识自己,太投入地扮演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所以当他穿着深色西装彬彬有礼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专业人士的形象,为此唐骏身上缺乏我们所希望见到的咄咄逼人的气质,也没有多少锋芒毕露的一副我要改变世界的霸气。他是一个敬业的职业的、职业经理人,他的使命就是一个“帮助别人伟大”。
这一点,或许是美国生活经历所带给他的第三个影响,那就是美国在新教伦理影响下所培养出的极致的敬业精神。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的:“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理念: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有人总结信奉新教伦理的企业家的共同特点是:拼命赚钱与合理用钱相结合。为了赚钱常废寝忘食,私生活却相对简单;强烈的成就感与冷酷无情相结合;严格讲求信用与尔虞我诈相结合。比尔·盖茨是这样的,巴菲特是这样,唐骏或许正打算这样做。
唐骏的成功或许是偶然的,他自己也说,现在大家看一个人成功的道路,都是从结果往前推,因为结果成功了,所以之前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但是在现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下,唐骏式的成功或许又是必然的。我们在指摘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草莽习气、个人英雄主义和皇帝心态的时候,常常会忽略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行业是一个极度不成熟的行业。在这个队伍中,充斥着没有职业感、怨天尤人的投机分子,他们一面抱怨自己的收入和自己为企业所做的贡献不成比例,一面却表现出身为二号人物的诚惶诚恐和如履薄冰。当然,正如唐骏所言,这是中国的现状,造成这种现状是企业家与经理人双方的职业道德和诚信缺失,我们在试图改变现状之前,或许可以先参考唐骏这个结果已然成功的案例,一个被美国新教伦理所影响的中国人,在中国当下的商业环境中的中庸思维模式。
或许,当有一天我们都已经成为历史,唐骏这个特殊标本的存在,能够帮助后人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人和发生的事……
看到今年的胡润排行榜,唐骏上榜了,排得不是很靠前,而且他的资产胡润很含蓄地给算了一个11亿。可见对于这种人物,胡润的资料很不齐全,统计很不靠谱。不过唐骏的资产到底有多少呢?我问过他,他不告诉我,尽管那天我恭维他说,您排在姚明的前面咧。
前几天在昆仑采访他,我很八卦地兜了好大的圈子,问了两个我关心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认识刘韧吗?他也会意地笑,说认识。第二个问题是,金融海啸你被套了吗?他说是啊,帮他私人理财的瑞士银行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说,金融危机爆发,他也亏钱了。我比较财迷,马上关心亏了多少,他说,他也不知道,因为他没让人把话说完,说“反正形势是这样,他们也没办法救回来,那就放着吧。我也不用知道亏了多少,知道了没用,心里还不舒服。”他说,这就是做人简单化的一个办法,主动过滤对自己不利的,会干扰自己的信息。这个办法虽然好,不过我觉得一般人做不到,有多少人能有这么强的克制力?
回了家就发现,原来我也能做到。据说年初我在加拿大被人忽悠的一点点投资,没有能够幸免于难。之前一直吹嘘自己在这场金融危机里没有湿鞋,是因为我完全把这件事给忘了。至于亏了多少,那边没说清楚,我也就没有问,那一刻我内心深处也有一个声音在说,放着吧,让我们都用巴菲特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对,这是我前些日子写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最近已经被我重复十遍以上了,对别人,现在终于也对自己说了一遍。世界大同了。
另一部分原因,则和次贷危机有关。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引发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持续动荡。随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以避免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陷入衰退。其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先后7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使之从5.25%降至2%。与此同时,美联储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向金融系统注资,以缓解信贷紧缩。然而,这一切似乎都于事无补,美国银行、花旗、瑞银等股价跌幅皆超过50%,而实力较差的地区性银行,跌幅更有超过90%的。最近,房利美和房贷美两家政策性贷款银行再度陷入困局,股价狂泻。
除此之外,企业巨人近来也连遭厄运。道指成分股通用汽车在五十年最低水平附近徘徊,福特汽车股票则在过去两个月内损失了半壁江山。自去年6月份以来,通用股价下跌了70%,福特下跌48%,就连一直在行业之中小心谨慎维持增长为主的丰田汽车,也可能带来汽车销量减少两位数的消息。
到目前为止,纽约股市三大股指与去年10月份的高点相比,跌幅均已超过20%,美国陷入了熊市。
巴菲特的泳裤还在吗?
凭其价值投资理念被全世界的投资信徒们奉为神——请注意,他已经不仅仅是股神——的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体游泳。可是现在,巴菲特自己身上的那条泳裤还在吗?
据有心人统计,自去年12月以来,巴菲特任主席的伯克希尔公司股价下滑近20%,这一跌幅超过了标普500指数同期15%的跌幅。截至7月 22日收盘,伯克希尔股价收于12.01万美元,比去年12月10日的14.92万美元的高位收盘纪录下滑19%。这是自1990年以来该公司最差的半年度表现。
巴菲特爱股可口可乐在熊市中也不能幸免,它在7月中旬宣布上一财季盈利同比减少了23%,原因是其下属
巴菲特主要持仓股票都是非常知名的股票,没有冷门,例如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宝洁、卡夫食品。这些公司在三十年前是黑马股,但是现在则是白得不能再白,因此不容易有高速成长。如今,这些炙手可热的股票在遭遇熊市时,率先大跌,更有如富国银行这样“跌跌不休”者,使得华尔街不少后起之秀已经公开宣称,巴老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人,今天的他很难再走运了。
曹仁超曾经在他香港《信报》的专栏中旗帜鲜明地说,价值投资的法则只适合在牛市起步的时候,而不适合牛市结束的时候,做投资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感情,“自大、看不起别人、和自己的投资谈恋爱”都是要不得的,在投资的道路上,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都是美德,因为投资市场最是严厉,做对了收益颇丰,一旦做错却会倾家荡产。
然而,价值投资理念的基础,首先要看得远。事实上,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比别人看得远,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会变成相信自己比别人看得远,然后,就是坚定,因为相信自己拥有真正长远的眼光而坚定地与自己的选择一起去对抗漫长岁月里的涨跌。
信徒们的执着
比美股跌得更惨的是中国股市。去年10月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熊市,指数最多下跌超过50%。有媒体根据过去半年的业绩将大型信托型私募基金做了一个比较,结果发现,“九成的私募基金跑赢大盘,半数以上的私募基金的业绩都优于偏股型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在市场单边下跌阶段,多数私募基金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尊重价值投资理念同时基于市场环境较好地进行了仓位
但斌曾经说过,投资就是要和永恒的时间相抗衡。长期投资最难的实际上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是一些即使想到也必须经历的磨难,而最难做到的,就是坚持自己的选择。他说,他最佩服巴菲特的就是这一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把这样深邃的道理想清楚,并贯穿到自己的投资事业中坚守如一。因此,巴菲特经历过战争,经历过至少四次以上的经济危机、两次石油危机、数不清的社会动荡,经历过从1998年每股大约8万美元到两年后的近乎腰斩的4.08万美元,但是巴菲特的坚定让他走到了今天。
所以,巴菲特的信徒们相信巴菲特还会走下去,即便他遭遇到了近3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而且信徒们在遥远的中国,也仍将坚持价值投资,他们不相信“惟有滑头才能生存”的说法,他们不相信价值投资法则在熊市没有用武之地,因为根据数据统计,1926年到1996年的70年的时间里,只有60个月股市是在上涨的,只占7%的时间,其余的时间,股市都在下跌。“想做滑头,在股市涨的时候入市,跌的时候全身而退,拿捏住这7%的概率,谁能做得到?”但斌旗下的基金东方港湾虽然上半年表现惨淡,但他说,“这就是投资,巴菲特也曾经四次跌去50%。”
相信未来
但斌执着于价值投资的理由,是他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看好。他认为今天的中国除了一些波折,20年来经济一路向上,平均GDP增长有9%,境况堪比汉唐盛世,比起巴菲特时代所处的美国经济更值得信任。
而根据高盛的估计,2030年新兴工业国将有七千万人口成为中产阶级,有二十亿人口生活水平比现在得到提高。未来世界大趋势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的是欧美国家,而进入涨势的,则是新兴的工业国家,如中国。初期因欧美需求下降而令新兴工业国出口增长率减慢,引发股市急跌;最后新兴工业国成功转型为内部消费为主,进入经济繁荣的第二次浪潮。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达到十亿,一个现代化新中国正式诞生。反之,欧美国家人口进入退休潮,愈来愈多人放弃股票和物业。
不过,这样美好的未来,最快也要在20年之后才能出现,目力所及,却是中国股市还在继续探底之旅。华尔街机构的分析师们也表示,在经过一个不堪回首的上半年后,今年下半年美国股市的波动性可能进一步加剧。而伯南克和保尔森最近的表态也表明,他们对美国经济在短期内获得好转,并没有信心。
1953年****得主史怀哲说,对任何国家、企业、个人而言,信心是最重要的资产,一旦失去信心,就再也无法继续工作。伯南克和保尔森失去了信心,巴菲特和他的信徒们却依然在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他们相信,长远而言,无论
“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苹果的每股盈利增长将比上一季度有明显下滑。”休伯蒂将苹果股价评级由“增持股份”(Overweight)下调至“持股观望”(Equal-weight)。
受此利空消息刺激,苹果股价周一早盘大跌21.56%至100.59美元,是该股自1月以来盘中跌幅最大的一天。苹果股价去年最高一度突破2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