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马未都的那几本书,自我感觉已经被扫盲过了,虽然那些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的名词,依然看得我很晕,后来我想,马未都说,多看就明白了。咱没他那本事把东西拿手上看,去博物馆隔着玻璃看,总比没见过强吧。于是就去了,然后就发现,他那本书里好多照片,都是在首都博物馆拍的耶。
瓷器很好看,真的。传说中的钧窑,弘治鸡油黄盘子,磁州窑的白底黑龙,尤其是雍正的粉彩,真是看得我一惊一乍的。不过那里的灯光似乎比较暗,不知道是不是为了保护文物的缘故,总之肉眼都不太看得清细部,照片就更没法看了。
还有佛像展,很震撼。
还有文物精品展,想看的同学快去,据说是为了庆祝奥运搞的,从其他博物馆借了不少好东西来,听说快要结束了。
假如林黛玉活了……
沈威风
我虽然向来嘴硬,喜欢大骂高鄂狗尾续貂,暴殄天物,其实比高鄂更狗尾续貂百倍的红楼续书,我却也还是找到一本看一本,看完一本还想找下一本。据说《红楼梦》是名著里被续得最多的一本,大概有一百多本,数量惊人种类繁多,可惜我所看过的,不过寥寥几十本而已。
就从我读过的这几本续书来看,林妹妹远比宝姐姐得人心,在续书中林妹妹基本都是女一号,而大力描写宝姐姐治家之才干的,我印象中只见过两部。因为在书中,林妹妹曾经无意中跟宝玉说过这么一句话,说她闲来没事替贾府算了算帐,这些年来总是出的多入的少,入不敷出的日子很是让人担心啊。于是续书者们根据这句话,便发挥了令人咋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通鬼神,还魂魄,硬是让已经去了离恨天的林妹妹又活了回来。
活回来还是其次,重要的是林妹妹这回可不是两手空空入京投奔外祖母的孤儿了,不是在棺材中发现林妹妹一生的眼泪全化作了极品大珍珠,就是在种满竹子的潇湘馆的地下,发现竟然埋的全是真金白银,又或者突然多了一个弟弟,而这个弟弟在江南发了达还不忘姐姐,硬是要将这泼天的财产,分她一半。而林妹妹也一改往日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子,一回来就先是对宝玉不理不睬,掉起来卖,带回来的这些珍珠白银,也不象上次那么傻乎乎地交到贾琏夫妇这对油锅里也能捞起渣子的人手上,而是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
贾府还是那个入不敷出的样子,可是林妹妹现在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于是场面作足,又把先嫁了过去的宝姐姐从大老婆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林妹妹半推半就跟宝玉结了婚。后半本书,自然就要发挥林妹妹智商超群的特点,让她作了贾府的管家,并且知书达理,手段高明,把先前的凤姐比的无地自容,愧不敢言。最后夫荣妇贵,生儿育女,开枝散叶,宝玉和黛玉永远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且不说这样的管家婆林妹妹是不是还是宝玉梦魂缠绵中那个纤尘不染,如冰似玉的妹妹,我觉得就算林妹妹真的吃了九转还魂丹,从地府里打了转又活过来,她也未必就能当的好这个家。
说起来,整部《红楼梦》中,在管家的问题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名应当是探春,在凤姐养病期间,以她为首的三架马车把个大观园整治得有声有色,敏探春的才干虽然是初试啼声,却已经一鸣惊人;第二位应该是凤姐,她的远见虽然不如探春,但是这个可以归结为书读得少,基本面不行,但是在管理家族的具体事务和执行力上,她还是有过人之处的,“杀伐决断”这四个字,她绝对当之无愧。第三名,只怕要算宝钗了。宝姐姐屈居第三,有她天然的劣势,因为曹公的笔下,她虽然身为三驾马车中的一员,但因为毕竟是亲戚家的姑娘,所以以宝钗含蓄隐忍圆滑的做事风格,绝对不会锋芒太露。等她成了宝二奶奶,终于把荣国府的对牌掌握在手里的时候,荣国府却已经油尽灯枯,没有给她多少施展的机会了。但是,这个没有真正管理业绩的人能入我们的管家婆排行榜三甲,却是因为宝姐姐的管家婆素质的确过人。就象是哈佛大学招生,能从一些中学生的简历和作文中,看出这个人的领导潜力来,那么宝姐姐也是一样,曹公浓墨重彩铺垫了几十章,让我们相信这个姑娘有见识有手段有心机有耐力有全局观又能照顾到细节,单是一个让上上下下都说好的本事,绝对是哈佛优质生的范本啊。
有这三个样本珠玉在前,假如林黛玉真的死而复生,她究竟有没有可能大展其才,力压群芳,证明给我们看这个娇弱的、忧郁的、刻薄的、聪明清秀的、爱使小性子的17岁的姑娘,其实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个称职的领导者呢?我看很难。
管理大师认为,出色领导人的特征之一是高“情商”——对他人的理解。这个论断很有道理,尤其是在中国,很多时候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无论是向上沟通还是向下沟通。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游刃有余的过程却是一种享受。薛宝钗是后一种人,老太太的屋里,王夫人的屋里,遍布着她的足迹,摆螃蟹宴的时候,她上上下下照顾得停停当当。长辈们对她是信任的,知道她是个好孩子,姐妹们对她是敬重的,丫鬟们对她是有些敬畏而等级森严的。林黛玉的情商如何?刻薄,小性子不仅仅是我们读者看书得出来的结论,书里头对她也是这样评价的。她性格直率,看不惯的就说,得罪人亦无所谓,当然她是千金小姐,得罪一些丫头婆子姨娘自然不放在心上,但是,可还记得有一次宝玉想在老太太面前替林黛玉讨好,说“会说话的就讨人喜欢。”老太太心里知道宝玉想什么,却偏偏不接茬,反倒夸起了宝钗。这事,一般的解释是老太太把黛玉当自己人,所以说客套话,夸宝钗。我倒觉得,这话不妨就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会说话的是讨人喜欢,但是是凤姐那种花言巧语面面俱到八面玲珑型的,却未必是林黛玉这种语风如刀,在长辈面前公然拌嘴给脸子瞧的吧。
更多的人认为,领导人最重要的才能是决断力。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朝令夕改的老板,更讨厌面对形势变换的时候束手无策不能做出正确决断的老板,员工们喜欢在任何事情上都很果断的老板。从任用员工租用办公室到企业发展战略,因为老板的决断直接影响到员工前进的方向。因此,有人认为,即便做出错误的决定以后再改正可能也比犹豫不决、进退失据要好。
林黛玉一生中遇到最重大最需要决策的事情,就是她的婚姻大事了。虽然她和她的情哥哥两情相悦,两心相许——先不说这期间因为两个人有话不好好说,打了多少饥荒在贾府里搅出了多少风波——,但真正要说道成就心事,在那个时代光郎有情妾有意,是没有用的。林黛玉为这个终极目标,做过努力吗?没有,完全没有。事实上,她并不是一开始就落败的,贾母心疼她,就是最好最大的优势,她却没有利用。未来婆婆王夫人处,从来不见她去笼络。上层路线不走,下层民意不煽乎还落得一个小性子刻薄嘴的名声。甚至丫鬟紫鹃劝她要早做打算时,她也不过是害羞地啐了一口,骂了几句,然后独自垂泪到天明。她挖苦薛宝钗的一句话,用回她自己身上,却是最恰当的,哭出一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遇事不积极进取,有目标而没有行动更没有战略战术,林黛玉对于自己的人生,就缺乏好的管理。
管不好自己,管别人如何?林黛玉最强项,就是写诗了,大观园结了两次诗社,每次她都脱颖而出。这是业务水平高,但是领导水平如何?集结团队,组社结社、确定每次的主题,拟韵拟诗体,这些能体现领导能力的事情,是谁在做?李纨和薛宝钗。那一年海棠社更名为桃花社,林黛玉领了社主一职,因为自己刚刚做了一首桃花诗,黛玉便说:”大家就要桃花诗一百韵。”宝钗道:”使不得.从来桃花诗最多,纵作了必落套,比不得你这一首古风.须得再拟。”一句话就打消了她的念头。接着她又组织大家填词,这个主意是谁想的呢?却是湘云提议说,:”咱们这几社总没有填词.你明日何不起社填词,改个样儿,岂不新鲜些.”黛玉听了,偶然兴动, 便说:”这话说的极是.我如今便请他们去。”
看到此处,不得不说,林黛玉诗才惊人,却不是一个拿得主意,并且能坚持自己的主张和为自己的主张寻找合理性与合法性的人。这样的性格,如何能做得了领导者?所以说,知识分子很少能成为伟大的领导者,他们要么空谈,要么埋头苦干还不讨好。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坐言起行,是一个对当前秩序不耐烦的行动派,是一个意志力强大而不敏感的人。
优秀的领导者再不需要业务突出技术过关,外行领导内行的事在这个年代屡有奇效,备受推崇的职业经理人的偶像说,卖薯片和卖芯片没有区别。他们完全不需要林黛玉这样杰出的才华,但他们知道如何去感染和鼓舞员工,带领员工向一个方向前进。从这个角度来说。从几次诗社的活动来看,不仅宝钗分外夺目,连自称不太会作诗的李纨,都是一个比林黛玉更合格的领导者。
虽然我不喜欢以成败论英雄,但是我非常同意这句话,“最优秀的领导者一定是赢家。他们可能只有51%的时间是正确的,但这样仍然可以走向胜利。”
沈威风/文 做过华润创业总经理的黄铁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香港老太,做了一辈子的护士,八九年退休后成了专业股迷,每天风雨无阻去炒股,而且她只炒一只股,那就是被香港人称作大笨象的汇丰银行。她的炒股心得很简单,跌破100就买,超过120就卖。就这一招,这位老太太安然躲过了97年的金融风暴,躲过了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无痛无灾地成了一个百万富翁。2003年,老太太把她的炒股标准做了一点微调,跌破130就买进。当时间来到2008年1月,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一段时日之后,这位老太太因为不想用自己的血汗钱为“不事生产”的美国人埋单,愤然决定套现之后去周游世界——如果在大陆,这位老太太恐怕会被炒作成另一个股神,因为她退出的时机是多么恰当,从那以后,汇丰银行的股价随着全球金融海啸的到来跌得鼻青脸肿,一度达到75元的低点,一跤就跌回了20年前。
汇丰银行在香港人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179年前,时任铁行轮船公司香港总监的苏格兰人汤马士修打兰 (Thomas Sutherland)在香港和上海创立汇丰的前身“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这也就是汇丰中人常常津津乐道的与中国有特殊渊源从来就不是外国银行的理由。而和其他世界主流银行如美国的花旗集团、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荷兰的荷兰国际集团相比,汇丰银行一度注册地和总部都在香港,而不像其他主流银行一样被视作其母国的象征或代表,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得以与母国的利益高度关联。汇丰与政治极少发生联系,即便在1993年汇丰将总部搬到英国伦敦,身上代表的母国色彩仍然并不浓重。比如在香港,汇丰仍被那些狮子山下的芸芸众生视作本地银行。
就像黄铁鹰的故事中的那位香港老太说的那样,她对汇丰银行有着深厚感情,是因为她的第一个帐户,第一张银行卡都来自汇丰,而银行的职员从称呼她小姐到阿婆,见证和陪伴着她的人生。在香港,汇丰银行的形象极为亲民,每到周末汇丰总部大楼下成为菲佣们呼朋引伴聚会场所的场景,也颇令人动容。但是,这一切不能掩盖的一点是,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汇丰银行扩张速度惊人,亲民形象之下,它作为一家银行也同样有着一颗与华尔街同行共通的贪婪的心。
汇丰不象花旗那样得天独厚,花旗有整个美国商业帝国作后盾,随着美国经济霸权的扩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汇丰的扩张则是通过正确的战略指导下使用精确财技获得的,这个战略就是利用收购和上市达成的全球化发展战略。
在1959年,汇丰银行完成收购中东英格兰银行(现称中东汇丰银行)及有利银行。1965年,该行购入于1933 年在香港创立的恒生银行控制性股权。加拿大汇丰银行及澳洲汇丰银行分别于1981年及1986年成立。以纽约州为基地的海丰银行(现称美国汇丰银行)于 1987年成为汇丰集团的全资附属机构及在美国的主要附属公司。汇丰国际化布局初见端倪,但是,这时候的汇丰依然只是芸芸众多管理比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银行之一,未见突出。1987年,汇丰收购了米特兰银行股份14。9%,这只是汇丰大收购的序幕。到1992年,汇丰全面收购米特兰银行并把它私有化,此举成为那时候有史以来的最大宗银行并购活动,汇丰由这样的收购方式中得到实惠,它的国际化野心变得更加明显,把业务放眼全球,亚洲,欧洲和美洲三大地区发展,而且选择了一条全球收购银行立业的道路。
1999年,汇丰进行了第二宗具有重大意义的收购,收购利宝集团(RNYC),目标是利宝子公司利宝银行极其姐妹银行(SRC)的49%股价,总代价约103亿美元,为当时汇丰历史上最大宗收购行动。完成收购后,汇丰在美洲的资产可提升到占集团总资产资产的24%,将亚洲区原占四成的收入比重降到三成左右。汇丰一直以来有很清晰的业务架构,就是希望达到其盈利由美洲、欧洲和亚洲各占三分之一,以平衡风险。同年,汇丰与美国挂牌上市,自此汇丰股票在香港、伦敦和纽约三地几乎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2000年,汇丰再以大手笔的高价110亿欧元,收购法国商业信贷银行。收购完成后,汇丰进一步成为以市值计算全球第二大银行集团,其收入来源,也扩展到欧洲的欧元区,以盈利计算,收购此银行后,欧洲业务盈利占到汇丰总体四成七,虽然当时投资者嫌收购代价过高,而汇丰管理层认为,事实证明此举仍属扩张的必要之举。
全球化是冷战后主流的意识形态,至少在经济界是如此,一本鼓吹全球化的《世界是平的》,也能成为北京房地产商的圭臬。而实际上,在过去20年之间,忠实执行全球化的策略并从中获得最大益处的,非汇丰莫属。香港知名财经分析人士原复生就归纳过汇丰控股的经营策略,那就是以保守的传统方式应对,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从亚洲地区积聚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不断谨慎进行收购,把营运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新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如此类推,循环下去。从汇丰控股的过往业绩可以看到,他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稳定发展,结果成为全球盈利最高的银行之一,97金融风暴和 2000年网络股灾,汇丰都能一枝独秀,尤其可见其全球化布局下的风险控制能力之强。
许多国际投资者都喜欢把汇丰和全球最大的花旗银行作比较,认为他们都是全球最顶尖的银行,但是普遍认为花旗的业务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属于全攻型,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但盈利稳定性远逊于汇丰。
可是,当汇丰的股价在2008年10月,从150港币腰斩至75港币的时候,不能不让人怀疑,全球化的这把大伞,是否能帮汇丰遮挡这一次金融海啸的风雨?答案或许是否定的,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汇丰即被证明,和它在美国的同行一样,这家老牌银行同样未能避开次级贷款的暗礁。五年前,汇丰收购了美国抵押贷款融资机构,造成在美国市场为债券贬值和私人银行提供风险借贷保证金的开支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85%。汇丰银行 2008年上半年坏账比例激增至58%,达100.6亿美元。
面对目前市场形势,汇丰银行宣布将做出战略选择向增长有力的新兴市场发展,因为汇丰银行在亚洲和南美地区的业务占集团税前成果的60%,如果这两个市场业务平稳,即能保证汇丰银行发展的部分平衡。然而,来自汇丰银行本身的报告称,已发现印度越南等国经济放缓,同时伴以通胀不断加剧,股市走低影响了这些地区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作为新兴市场最大亮点的中国,也明显感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的压力。今天的汇丰,正在面临30年来最严峻的考验。它虽然有勇气拒绝英国政府的注资入股,但是,它能够在各个金融市场都面临衰退的时候,成功自保吗?
随着华盛顿共识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目前所有的跨国公司都绕不开的问题是,当我们习惯了用全球化来化解风险的时候,潜意识里我们仍然相信世界并没有被铲得那么平,增长或衰退,繁荣或萧条,上帝关门的时候总会留扇窗户。那么现下,当事实证明,这一次的危机席卷全球,美洲、欧洲、亚洲甚至非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市场无一得以幸免的时候,当拆了东墙再也补不了西墙的时候,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来挽救?
这两天在路上,经常看到一些新修的马路两旁,都是些牙签似的银杏树,树上的叶子倒是黄灿灿的。上周去大觉寺,那两棵大银杏的叶子都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可见山上的气温还是要稍微低一些。我前阵子经常想,北京的纬度是够的,为什么不在城市绿化上下点功夫,多种点贵一些的枫树银杏,到秋天多好看。多伦多那么乏味的城市,一到秋天都因为树的关系,变得格外迷人,韩国也是。所以最近看到这些牙签状的银杏,心里还是颇欣慰的,老跟自己说,嗯,十年以后就好看了。接下来自己心里一闪而过的念头通常是两个,一是种树跟养小孩似的,都是考验耐心的活,再怎么想明天就看到美妙成果,还得耐着性子一天天地浇水施肥。第二个念头就很忧伤,十年啊,我都是个如假包换的大妈了。真是应了那句话,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啊……
最近老有人跑老问我,知道光绪死因终于查明了么?竟然真的是他老佛爷干的啊。这个新闻我是一早就看到了,当时还以为是假新闻来着,我倒不是怀疑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精神,纯粹是因为砒霜两字刺眼——你想想,这可是太后去毒死在位的皇帝啊,又不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我是受后宫文流毒比较深的人,对于宫闱之事,总有些不切实际的文艺想法,比如我觉得毒一个皇帝,怎么都得来点象牵机这样高级别的毒药才行。砒霜,实在是太拍案惊奇感了。我一朋友说,清朝末年,世道艰难,国家办事也要考虑成本,神经性毒药需要进口,至于国产毒药,那就只能是砒霜了。我说,咱国产的不是还有鹤顶红吗。他说,仙鹤顶上那瘤子,不太可能有毒吧。我说,这应该就是一艺术化的名字,类似紫檀花梨木。最后,经过GOOGLE大法,俩没文化终于发现,原来传说中的鹤顶红跟传说中的砒霜,就是一回事。“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为红信石是红色的就用了鹤顶红这个名字,传说古时为官者将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时用来自杀,方为可信。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可是,我怎么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些个砒霜,都是白色粉末状的呢?
钱和浪漫那点事儿
沈威风
“怎么样衡量一个男人究竟是不是爱你?”这个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论坛上发帖询问,一定不会成为帖子毒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单身还是已婚,70后乃至90后,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其中,一定会有一条和金钱有关,因为大部分人会觉得,如果一个男人舍得为你花钱,至少证明他舍得为你花心思,舍得为你花心思,在一定程度上就能证明他爱你。
那么,男人愿意为你花多少钱,能证明他的爱情有多深呢?有人说,这是一个百分比的问题,而不是绝对值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男人只有100块却愿意在你身上花80块,就证明是真爱。当然,庸俗的绝对值的钱,在作家笔下,也可以变成无比的深情,作家刘墉就这么写过,“对于没有钱的浪漫,我可以牵着你的手漫步在满布白纱的海滩;一元的浪漫,我可以在冷清的公共电话亭旁拨通电话给你;十元的浪漫,我可以在炎热的夏日买支棒冰让你消暑解热;一百元的浪漫,我可以在寒冷的夜里买份热腾腾的关东煮温暖你手心;一千元的浪漫,我可以陪你逛西门町买你喜欢的衣服;一万元的浪漫,我可以买手机给你,让我俩幸福的声音零距离;十万元的浪漫,我可以带着你飞去你向往的国度旅行;百万元的浪漫,我可以买部车载你到处兜风吃遍美食没有障碍;千万元的浪漫,我可以许诺你一个生活无虞的未来;……亿万元的浪漫,散尽家财只希望我们下辈子还可以在一起。”
曾经以为,这不过又是一篇心灵鸡汤似的文章,在这个年代里相信爱情本已经够稀有,相信爱情可以与金钱挂钩,则当属空前绝对的史前思维。不过前几天在某张报纸的角落,突然看到一条新闻,说钟楚红从过世的丈夫那里继承到遗产合计230万港币。注意到这条消息是因为之前钟楚红先生过世的时候,报纸上打的标题几乎都是钟楚红即将继承先生亿万遗产,如今看到区区230万港币,未免与期望值相差太远。细看之下,总算明白两点,首先,这230万港币的遗产只是钟楚红先夫朱家鼎在新加坡的遗产,其次,钟楚红与朱家鼎结婚17载没有子女,因为俩人约定要将一生的时间只给予对方。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我们姑且不讨论,但是朱家鼎在身患癌症之后立下遗嘱,以钟楚红为他在世界各地全部遗产之唯一继承者,却是白纸黑字经由法律部门鉴定为真实的。
在这个被艳照事件渲染得颇为绯色的新年假期,这条新闻看得人动容唏嘘,当年风情万种的红姑,艳冠群芳红遍东南亚的性感女神,毅然下嫁朱家鼎,也算得上轰动一时。那时候的艺人形象比现在好,尤其是红姑这样健康大方型的性感,相当惹人好感,相信许多人如我,虽然当时不过小姑娘一个,也在等着看东方式的格丽丝·凯莉的梦幻结局。不过红姑的选择多少还是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因为朱家鼎在香港并不以豪门出名,而是以才子著称,曾经获得国际和香港广告界的奖项无数。
与钟楚红齐名的那些女明星,林青霞嫁入豪门,不过前几年传出邢李源亦不能免俗置有外室的消息,年过五十的林青霞不现报端久矣;梅艳芳一生凄凉早已仙逝;张曼玉的爱情生活多姿多彩,影后拿了最多,绯闻传得最多,结也结过离也离过,作为唯一一个还活跃在演艺圈的“霞玉红芳”中的一个,个中滋味只有她自己知道。倒是性感的钟楚红,17年前嫁与才子,淡出娱乐圈专心做少奶奶,偶尔拍广告做代言,也尽量选择环保题材。
朱家鼎去世后,香港法律界人士就预测说,钟楚红极有可能是朱家鼎财产的第一继承人。不,错了,遗嘱上写的,钟楚红不是第一继承人,而是唯一继承人。无论身前还是身后,这个银幕上美得动人心魄婚后洗净铅华的女人,都是朱家鼎的唯一。也许婚礼上对着牧师许下的唯一的诺言还需要漫长的岁月来验证的话,那么葬礼上的这一纸文书,却是穿越天荒地老的最终告白。
朱家鼎出品的最著名的广告词,便是那只铁达时表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但是他自己,却在这个寒冷多雪的冬夜,在小三外遇出轨艳照之类的名词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时候,用他所有的钱对自己的爱情做了一个肯定的答案,也带给我们一点对天长地久的信心。
李少红导演的博客里发了些新剧照,我当然飞奔去看,铜钱头也好黄瓜片也好,不看总是心痒难忍的。图片好小,看不出好坏,再说了,这年头剧照好不一定电视就好,要是连剧照都不好,嗯,我就不说啥了。不过照片上头几句图说,让我大感疑惑,宝玉穿着补好的衣服走了,晴雯晕到了,于是她的生命就油尽烛移了。
只好又上网去查原文,晴雯补裘发生在五十二回,过年时候的事,冬天很冷,之前晴雯仗着自己身体好,大晚上不穿衣服跑出去吓人,感冒了。之后才会补裘补到晕过去。不过,也不是什么大病,又还在怡红院呆着,宝玉宠着,吃好穿好的,过了些日子,慢慢也就好起来了。到六十回蔷薇硝事件的时候,她早就活蹦乱跳的,看芳官跟赵姨娘打架,那会儿,应该是春末夏初吧。再往后一点,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她颇有些戏份,总之还是那么健健康康的小姑娘。抄捡大观园的时候是秋天了,过完了中秋夜宴,王夫人才发飙把晴雯赶出去,那会儿晴雯是又病了,四五日米水不沾牙。不过,几天前王夫人叫她去回话,她身上有些不自在,受了通气,回去吹了风,又哭了几场,抄她东西的时候这姑娘又发了顿脾气,病势才加重的。当然了,我一直觉得她要还在怡红院养着,也不至于病死,看着也不象大病的样子。就是因为赶出去了,哥哥嫂子不上心,衣食都不周到,更不象延医请药的样子,她自己又心里郁闷,这才抱屈夭风流的。总之就是跟冬天补裘时候那场病,实际上没什么大关系,要是那时候埋下的病根,这半年时间曹雪芹怎么都得提两笔,这可是个出了名喜欢写伏笔的人啊。
我百分百相信李导演博客上那几句话不是导演自己写的,不过着实不够专业,很是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水平——雀金裘下午烧了个大洞不假,回来就求晴雯缝补,这话可太对不起宝玉这个多情公子了。说着倒想起原文里晴雯说宝玉,没福气穿就算了,这会子又着急。宝玉笑着说,这话倒说得是。真是两个可爱的孩子,尽管我不是他俩的粉丝。
李大导的新版电视剧,本来就已经骂声四起,还未拍完就先不被信任了。看过博客,只能感叹,要不找个看过书的人来写图说,要不,光贴照片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