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沈威风的BLOG

swf.blog.techweb.com.cn

归档 - 04月, 2009

管理有没有黄金法则

我的朋友中有很多是管理者,手下的部门大概有大有小,有几个人的,也有可能有几十个人的,几十个人的团队就是一个大部门了。大家都知道,管理,一方面管的是物,也就是比如劳动工具、资金等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是管人。而几乎所有的管理者在谈到管理上遇到的难题的时候,都会说,最难管的是“人”,而不是“物”。因为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有七情六欲,有不同的气质能力性格兴趣价值观和理念,而管理“人”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各种各样的人融合在一个组织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达到最高的效率。可是这一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太难了。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管人难,管中国人更难。”


    可是我认识的人里面,偏偏又有像唐骏这样,说自己喜欢做管理工作,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人,一直以来,我觉得是因为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一个情商超级高的人,当然喜欢和人打交道啦。


    这两天在看《玫琳凯 谈人的管理》这本书,封面上的玫琳凯非常漂亮,很有好莱坞黄金时代女星的气质,书名用了玫琳凯的代表色粉色,导致我一度以为这本书是写玫琳凯的传记,而不是一本讲管理的财经书。当然,书的内容也的确跟一般的财经书管理书不一样,做推销员出身的玫琳凯,即使讲起管理之道,也还是充满了女性的感性和细腻——她说她有一条黄金法则,来自于《圣经》第七章,“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这句话,或许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理很简单,人人都懂,人人都会说,可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

    

    作美容顾问可能是一项辛苦的职业,玫琳凯年轻的时候也因此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职业遭遇,等她成了企业家,做了管理者,她做的是改变这样的职场环境,让后进者不再面对她曾经面对过的遭遇。可是在我们周围,更多的人是十年媳妇熬成婆,当受够了上司反复无常的坏脾气,咬牙趟过无数的职场潜规则之后,坐上梦寐以求的椅子,很难忍得住不颐指气使一番。


    千年以来,婆媳的争斗据说往往来自于此,代代相传。百年以来的上司和员工的矛盾,也渐渐因此而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做企业是没有什么黄金法则的,我一向这么认为,除了要遵纪守法做一个好企业公民这一点之外,能必然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黄金法则,我并不认为它实际上存在,因为所有的成功,都是偶然。但是管理不一样,成功的管理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场有预谋的策划,是一种心灵沟通的艺术。当然,好的制度不可或缺,但是我相信,好的管理并不是制度的结果,相反,制度应该是管理者沟通艺术的衍生品。


    只是,就刻下而言,我们只能说,黄金法则是存在的,只不过它还没有被刻在大理石上,传到我们的手中。

Tags:

星期四, 04月 23rd, 2009 未分类 2条评论

存货出清

文/沈威风  大洋两岸的新闻在一起看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些荒谬的感觉。温哥华的楼市据说也出现了“小阳春”,有四五个壮汉提前四天去霸位买楼,在图片上这四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坐在椅子上笑逐颜开,还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霸位四人组”。当然,他们也不是去买楼的,他们是去排队赚钱的,日薪100加元,在经济危机的时刻,算得上是一份非常好的差事了。
  那边没有“小阳春”的说法,开发商们面对这种难得一见的排队盛况,也没有笑逐颜开,相反他们很大方地公开说,之所以会出现有人排队买房的状况,是因为当地开发商体会到市场低迷,复苏遥遥无期,手里还握着没有售完的楼盘,多握一日,就需要多支付一日的物业税、管理费和利息支出。他们万不得已,决定将楼盘“存货出清”,现金落袋才算心安,甚至还有可能转头去做其他更为有利可图的投资。
  怀有同样想法的开发商不在少数,温哥华三家知名的开发商把没有售完的楼盘交给了同一家代理公司进行销售,毫不介意三家之前存在的竞争关系,急切之心跃然纸上。而这位代理销售公司的负责人则说,这样的做法是理性的,他预料在“沽清”的风气之下,温哥华地区的楼盘存货可以在6个月内销售完毕。之后呢,他说,“届时,温哥华楼市将过渡到全新局面。”也就是说,小阳春之后,即便还没见到气象一新的艳阳天,也无债一身轻了。
  国内的新闻也和排队有关。据说北京一些开发商为了制造房子热销抢手的假象,雇人组织人员到售楼中心区“签约”,一天管吃管喝还给50元的工资。这个数额比起温哥华100加元的日薪来说是有些相形见绌,但是从事这项“职业”的人还是非常踊跃,因为这份工作实在是轻松,不过是去售楼处作看房状,或者在房展会上转悠,一手签单一手领钱,在经济危机的时刻,这份工当然也算得上是优差了。
  只不过,一方面出钱雇佣人去当托制造小阳春,一方面又在小阳春的幌子下偷偷干起了提价的勾当,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相当的精神分裂。不过,《哈佛商业评论》给这种做法做了经济学上的合理解释,这篇名为《让客户非买不可》的文章说,在经济不景气的前提下,为什么就算客户大笔地砍预算,产品还是能卖出去?那是因为商家采取了“煽动式销售法”,他们不附和客户对未来的看法,而是找出客户尚未认清的隐忧,提出具有创建的煽动性观点。换句话说,就是商家不能当客户的听众,不能追随客户的脚步,不能因为客户认为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市场没有任何可能一枝独秀,就听客户的话采取降价的策略。相反的,商家要让客户当听众,用雇人签单或者假按揭这样的手段,制造市场回暖的现象——中国的消费者被过去几年房价不顾一切的上涨势头吓破了胆,万一现在真的是触底反弹的那个转折点,万一在接下来的日子只能又眼睁睁地看着房价高放卫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新落地,于是就充当了一回被洗脑的听众,乖乖地买票上车。
  据说,在这一波的行情里,解套离场的,是炒房的投资客。《华夏时报》报道说,仅在3月份,投资客就成功套现了近百亿元。在百亿元中可以套取到手的至少在15亿元以上。
  事实上,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迷茫之后,全球的领导者和经济学家们对于这场经济危机的期限,大概达成了共识。全球经济可能需要四年,而情况较好的中国,大概也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迎来整体经济的小阳春。至于目前,虽然不能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但是刚刚举行的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的表现,大概可以给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毫无疑问现在还是冰冻三尺的寒冬,至于某些人所鼓吹的小阳春,成因甚为可疑,能持续多久也要打一个问号。而没有疑问的是,没有一个单独的产业,能够脱离整体经济形势,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走向。所以,不论大洋的哪一岸,开发商们的当务之急,都是要将存货出清。区别只在于存量的大小和手段不同而已。

Tags: , ,

星期二, 04月 14th, 2009 未分类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