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沈威风的BLOG

swf.blog.techweb.com.cn

归档 - 10月, 2010

深圳出路在于和珠港澳融合

  沈威风

  近年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各种先天优势在弱化,创新动力日见不足。中央政府在政策上较多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及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因此,原有特区提出的一些举措,受到现行管理制度的制约,很难得到批准。作为毗邻港澳的“一国两制”交汇点的地位,重要性明显地不比过去。

  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进行资源整合和协调,形成符合市场经济的新局面,应成为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有人曾主张把深圳与东莞或惠州等地合并,形成珠三角东部最大经济区。尽管后来没有落实,但思维焦点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目的是让深圳的经验能够有更大的发挥,这不失为打破刻下深圳特区不特这个困局的务实一招。

  

 

  长期以来,在媒体上和观念上的“深圳”,只是一个真正深圳的五分之一面积。

  1985年前后,一条全长90.2公里的边防管理线,将深圳特区一分为二。关内即是由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组成的特区,总面积395平方公里,关外则有宝安、龙岗、2007年成立的光明新区及2009年成立的坪山新区组成,面积1557平方公里,接近特区的四倍。

  尽管只有一关之隔,但关内关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却显而易见,所以十几年来,一直有笑话说:“深圳的关内像欧洲,关外像非洲。”数年前,深圳市委党校曾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对关内外的发展差距做出比较,得到的结果是:“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关内是关外的4倍;公共服务体系上,关内是关外的两倍。”这样的状况,其实一直没有太大改善。在2010年7月之后,关内关外虽然说是全方位打通,但是对于深圳特区来说,仅仅是延伸到所谓的关外,已经远远不敷未来发展的需要了。

  本来,现时经济特区的行政区划,是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区域划分。3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特区的发展速度、人口增长以及在国际市场的举足轻重作用,与其区域面积不相称,土地等生产资料无法满足其生产力发展的势头。如果不进行重大变革,现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深珠一体化

  往具体的来说,最有可能性的就是深圳先和珠海合并起来。地理上珠海与深圳一水相连,两者有许多互补性,存在合作空间。深圳现时产生着8000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土地面积只有1949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3596人,大大高于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这边厢,珠海的陆地面积1688平方公里,尚有146个岛屿,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而不能有效利用;现有人口142万,国内生产总值700亿元左右。对珠海来说,现实最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经济总量小,生产总值在珠三角九个同级市排名倒数第二;其次是经济质量不高,缺乏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其三则是财政压力大,当年投入巨大的深水港、飞机场、高速公路、高新科技园区都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如果没有新的资源和动力注入,日子难过。

  所以,深圳和珠海面对着截然相反的矛盾:前者经济实力强,但缺少地域空间;珠海有土地资源,但缺少资本积累。 因此,常有学者主张把珠海合并到深圳来,建设“大特区”,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并与港澳构成更紧密的经济板块。此建议大有周处“除三害”的味道,非常值得尝试。

  一个城市群的活力发动机是首位城市、核心城市。正如美国东部海岸大城市群的中心就是纽约,关东城市区的城市中心就是东京,长三角的中心就是上海。就像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李津逵总结的那样:“我们珠三角这个城市群,这三十年来,哪一个城市贡献了那么多的投资机会、那么多产业转移的机会、那么多体制上的示范效应,我们大家都清楚就是香港。”而深圳珠海的大特区组建,是承接香港优势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基础,才能下更大的一盘棋。

  大特区

  深、珠两地合并后,能进一步与港、澳两地的经济、政治、文化进行融合,那将有利于引导整个区域的和谐发展,进而为解决港澳“五十年问题”创造条件。如果深、珠合并,若干年后,“大特区”可先行尝试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首长民主选举制。同时,“大特区”在建立新的监督机制、行政管理制度、司法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也可做很多试验,目标是使之成为中国政治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可以预期,在二十年之内,港、澳和深珠将在很多方面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和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

  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由于深、珠、港、澳四地民众的频密交往,发展差距越来越小,价值观趋向认同,因此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有社会和文化现象。 港澳地区健全的法治体系及现代化人文气息、成熟的市场意识,也能够大大推动深圳和珠海的现代化与都市化。

  假以时日,这个融合四个城市的“大特区”,将坐拥近60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海洋面积也将达到10000平方公里,200多个大小岛屿,人口2500万,拥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枢纽,无疑将成为国际举足轻重的大都会。

  事实上当珠港澳大桥正式投入营运后,“大特区”将成为中国在新世纪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如果是政治体制改革暂时难以有突破性进展,那么,深圳能否在特区扩容这些非意识形态方面继续扩展,与珠海合并后,再深化与香港以及澳门的联系,如同开发深圳河套地区那样,使四个城市之间的发展能够有机互动起来,一步步缩短与事实上的公民社会距离,或许是深圳沿袭30年前的改革开放精神,向前推进的一条迂回但是更容易见效的路径。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作者为《锦绣》商业地理杂志执行主编,曾任职于《广州日报》与《中国房地产报》,出版有财经和时尚题材书籍六种。)

星期六, 10月 23rd, 2010 未分类 没有评论

转眼深秋了,找到几张上周拍摄的照片

星期一, 10月 18th, 2010 未分类 没有评论

宝玉黛玉的结局……

  “在文体上,《红楼梦》是我读过中外小说中最特别的一本。《红楼梦》在小说的第五回,作者就把小说里所有人的结局全部告诉你了。可是每个人的结局是一首诗。你如果没有看下去,只是读了那些诗,读了,等于没有读。……人的一声,不到最后的终结,永远不知道它的结局。《红楼梦》一开始就把结局告诉你,让你看着每一个人如何一步步走到他的结局去……也许人生不是一个结局,人生是点点滴滴、一分一秒的过程累积起来的一种不可知的状态。也许到最后一天,还是搞不清楚自己这一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是《蒋勋说红楼梦》里的一段话,让我看了很是感慨。他说,曹雪芹编织的这个没有完的梦,也许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在所有的生命中,权力、财富、爱情全部都是一场空,是一个繁华的梦——然而,最要命的是,知道本身也是空的,因为明知是空,可人们还是执著。

  我们就是他说的这些执著的痴人,对生活还抱着热情,对成功还有着渴望,对未完的《红楼梦》,还是觉得世界上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此了。

  人都是痴的,只是程度不同。比如我,还只是有热情有渴望和有遗憾而已,有些人,却真的拿起笔,埋头干起女娲才能干的活,以补天的才能续写红楼梦——前八十回和黛死钗嫁众芳流散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之间那个巨大的窟窿,得怎样的痴心才能补得上啊?

  这样的痴人,几百年来没断过,这些年特别多。最近还新认识了一个。其实也不算新,刘心武解密过红楼,我在博客上狠狠地骂过几年。胡楠续写过一个,我赞过两句,也骂得不轻。西岭雪续了两本,我只看过一本,在博客上说了几句,她就跑来留言,我只当她是来踢馆的,高挂免战牌,不应战。

  后来,我和西岭雪终于在qq上勾搭上了,她说首先我是她主动勾搭的与红楼有关的诸位人士中架子最大的,其次,我骂了她最得意的作品,她认为必须要送我这两本书,让我再看一遍。

  我心里直叫冤枉,我当年也是在天涯舞文弄墨里被埋在西岭雪大坑里的万千坑友中的一个,翻出当年的博客来看看,骂《黛玉传》的劲头仅有骂刘心武老师之万一啊。

  黛玉传以前看过,重看一遍。宝玉传以前没看过,这两天新看的。个人感觉宝玉传比黛玉传更好。那天晚上看完书,我躺床上想了想这个问题,大概是因为宝玉传更多笔墨集中在家族败落,族人流散,而黛玉传还是以宝黛感情为主线。问题在于,宝玉和黛玉,在曹公笔下简直已登仙界,任何凡俗之事搁在他俩身上,都觉得亵渎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宝玉黛玉爱得死去活来,宝玉为了黛玉,命都可以不要。可是真的看到宝玉为了不让黛玉嫁去北静王府,先是装疯,后是上门陈情,即便写得再动人,却总觉得差那么口气。想来,我们都是已经魔怔了,不是作者写得不好,而是这俩人已成断臂维纳斯,曹雪芹让林黛玉说“放屁”,那也是神来之笔,我们把林黛玉写得再柔肠百转,那也是东施效颦,狗尾续貂。

  撇开宝黛不谈,西岭雪的续作当属上佳之作,文笔极好,有些时候,恍如曹公再世。当然,还有些时候,稍嫌浓艳了些。毕竟,七十六回之后,荣府已有萧索之相,即便欢宴,读之也有悲凉之意。二传的开头,大观园还是那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嗯,好吧,我觉得自己有些苛求了。

  这两本续作的结局,中规中矩,基本上读过几本红学著作的人,都会认同这个结局的。说到这里忍不住再说一句,刘老师您续的那个结局,真挺异想天开的。

  我自认没有续书之才,更没有西岭雪对红楼之痴,我背不出其中任何一首诗,对版本也没有研究,甚至偶尔地我还会很无聊地想,红楼梦就是一架空种田文哪。不过我很高兴因为我对这本书的热爱,让我认识了西岭雪。而因为看她在电视上出口成章地背原著,羞耻之下我这个国庆假期就奉献给了红楼。

  对了,我一直没想明白的一件事是,贾母死了,贾政两口子扶灵南归,把其他人都扔在了北京。好多书上都这么写,西岭雪也是这么写的,我硬是觉得不通。于情于理,贾宝玉为什么不跟着一起去?那可是爱他至深的祖母啊。

星期一, 10月 18th, 2010 未分类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