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沈威风的BLOG

swf.blog.techweb.com.cn

归档 - 12月, 2011

他不是反派,只是不够伟大

在一个故事中,有一个主角就会有一个配角,有一个正角就会有一个反角。这么些年,大家看小说看电视,基本都是这么看过来的。韩剧里头,哪一个深情款款的男主角身边不会安插一个心怀叵测的男配角?哪一个楚楚可怜的女主角不是受够了阴险腹黑的女配角的气?

我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某一天,我一个看完了前阵子的热门电影《社交网络》的女朋友,非常兴奋地跑来与我讨论剧情,说,你看那个反派……

我吃了一惊,然后就很疑惑地问:这个戏,您认为哪个是反派?

她翻翻白眼说,当然是那个CFO啦。

我再度疑惑,您为什么觉得那个CFO是反派呢?

她回答说,站在主角对立面的,不就是反派吗?往忽视这一点,或者说,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世界,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而其他的人都是配角。身为主角,自然会有上帝来开金手指,我所见所想,才是唯一光荣正确的那一个。 《社交网络》是我看得比较感慨的一部电影,facebook如神话般极速蹿红。而这部以真名真姓和看起来非常真实的故事情节拍成的创业故事,却远比一般我们在市面上所常见的创业书籍更加八卦——透过八卦的表皮和扮演Mark的演员那粗看天真执着、再看深不可测的眼神,我们仿佛能意识到,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一次成功的创业,除了要有非常好的创意和运气之外,可能还需要一些必要的手腕、心计,以及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牺牲。 被我的女朋友视作反派的那位CFO,很不幸就扮演了一个牺牲品的角色。说实话,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非常同情他。因为像技术天才Mark这样,早期拒绝了微软的出价而把自己设

是哦,很多人的判断就是这么简单。和主角不对路的,就一定是反派,是坏人,是活该受到惩罚的,否则戏剧冲突从哪里来?矛盾从哪里来?如果站在主角敌对立场的还是一个好人的话,那戏就不是戏,而是和谐社会了。

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这一点,或者说,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世界,以为只有自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角,而其他的人都是配角。身为主角,自然会有上帝来开金手指,我所见所想,才是唯一光荣正确的那一个。

《社交网络》是我看得比较感慨的一部电影,facebook如神话般极速蹿红。而这部以真名真姓和看起来非常真实的故事情节拍成的创业故事,却远比一般我们在市面上所常见的创业书籍更加八卦——透过八卦的表皮和扮演Mark的演员那粗看天真执着、再看深不可测的眼神,我们仿佛能意识到,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是,每一次成功的创业,除了要有非常好的创意和运气之外,可能还需要一些必要的手腕、心计,以及关键时刻、关键人物的牺牲。计的软件免费放到网上供大家使用,后期抱着很酷的心态来做网站的人,其实是异类。这个世界上99.9%的人,对于事业、商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更类似于那位CFO,我们会为一个创意投入力所能及的资金,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希望能够尽快地实现正现金流。 把公司做成一个谁也看不懂的怪物,不是任何人都能干得出来的事。你能说他是反派吗?不,他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以一个凡人的眼光来做一个平凡的判断。这个判断或许不对,但那只是因为他不够伟大,而不是因为他坏。

被我的女朋友视作反派的那位CFO,很不幸就扮演了一个牺牲品的角色。说实话,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非常同情他。因为像技术天才Mark这样,早期拒绝了微软的出价而把自己设计的软件免费放到网上供大家使用,后期抱着很酷的心态来做网站的人,其实是异类。这个世界上99.9%的人,对于事业、商业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更类似于那位CFO,我们会为一个创意投入力所能及的资金,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希望能够尽快地实现正现金流。

把公司做成一个谁也看不懂的怪物,不是任何人都能干得出来的事。你能说他是反派吗?不,他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以一个凡人的眼光来做一个平凡的判断。这个判断或许不对,但那只是因为他不够伟大,而不是因为他坏。

星期五, 12月 30th, 2011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标准化的优势

最近在很痛苦的回炉再造的过程中,并且深刻地体会到成语“邯郸学步”的意思。嗯,这个成语说实话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在我的语言体系当中,都快被我忘记了。直到上周末,我去打球,球友们个个都很关心我回炉重造技术的进程,一见我出现,纷纷问我,练得咋样了啊?半个小时以后,又纷纷带着一丝遗憾和不解的表情对我说,不怎么样啊,怎么好像还差了点呢?

我也很郁闷,我的那个教练,水平绝对没问题,平时打球就绝对是个偶像派,但是这也不能保证他就是神医,一针下去药到病除,同时我也不是个天才,一点就通一窍通百窍通的那种,所以指望两三节课就能让我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不过,我郁闷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不给我的面子的群众们说出了一个真相,经过了几次练习,我的确比以前更差了。

原因就在于,我已经意识到了我之前所有的技术动作都是不对的,因此在打球的时候,手一抬,心里就想,这是错误的动作,可是正确的动作该怎么做呢?还没练会,因此旧的去了,新的没来,我就如同那个去邯郸学人走路的燕国寿陵少年一样,最后只能四脚爬了。

回去跟教练一说我的痛苦,他表示很理解,然后说,我传授你几招心法,这个比较速成。我大喜过望,赶紧洗耳恭听,他开口说,打球最重要是前三拍你知道吧?我点头,发球、接发球和接接发球嘛,这个我懂。他满意地点点头,我就教你这前三拍怎么打,发球你会的哦?

我顿时面露苦色,举手道,师傅,以我的经验,我其实啥也不会,以前会的都是错的。

他还不信,我发了两个,他立刻说,的确不对,要改。

于是那天的课,我没学到速成的心法,光练发球了,并且练得极其痛苦,因为习惯是一个非常可怕和顽固的东西,而越是小习惯,改起来就越困难。光是反手发球最后会抖手腕扬拍面这个小小的习惯,一晚上发了几百个球,硬是改不掉。

如今我明白,就是因为那个错误的小动作,让我的球不稳定。教练说,把球打好,其实很简单,就是两点,一,动作要简单,越简单越好,没有任何附加动作。二,动作要固定和标准化,每一次出手都象机器一样精准,球就一定不会差。比如发球,他做了一个示范,说动作简单到什么程度?大臂和肩呈90度,小臂和大臂再呈一个近乎90度的夹角,拿起拍子,固定一个最合适的拍面角度,每一次击球,保持肩部和手腕的固定不动,利用肘部让小臂带动拍子向前推送10公分。这是标准动作,也是一个最简单的动作,简单到就是这10公分的距离,练好了,每一个球都能贴网而过,落在你想要的落点,对方就是明知道你要发这个点,也扑不到,因为球的质量够好。

这番话,让我琢磨了两天,颇有感触,发现原来生活之中,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比如,简单就是美。采访企业这么多年,很多企业家都告诉我说,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你是用什么方式来为哪类人群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喜欢讲故事,把自己套上中国的某某某的帽子,比如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迪斯尼,中国的沃尔玛之类的,一个比方,就能让美国的投资人弄明白这家企业是做什么的,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电影界的人士也告诉我说,什么样的故事是个好故事?一句话能够概括的故事,比如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讲的就是大地震里一个妈妈要救儿子还是救女儿的选择问题。之前和之后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这一句话展开。简单,却能打动人心。

至于标准化才能打好球的问题,推到做企业的道理就是,只有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才可以复制并产生规模效应,最终使企业的规模扩大。麦当劳、肯德基、沃尔玛和星巴克,都是用这种方式席卷全球的,中餐馆很难做大成连锁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餐的味道火候全掌握在厨师手里,换一个人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味道,很难大规模复制。中医也是同样的道理,同一个人被不同的一声把脉,能把出截然相反的结果来,这就是因为医生的两根手指,千变万化,不仅不能标准化,还常常有只有意会的玄妙,这又如何复制?

想完这些道理,我拎了几百个球去球场,老老实实接着练,因为我知道,只有无数次机械的重复,才有标准化的可能。

星期五, 12月 16th, 2011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乱局生存手册

(先声明,这是个把俩月前写的了,千万别当投资指南看。市场瞬息万变,绿城已经卖身了,据说以后也要开发小户型了。随着京城第一场大雪,这个冬天要怎么过,就看地产商们是自带棉被抗冻还是砍了酸枝木当柴火烧了。)

这两天最火的微博,绿城的宋卫平算一个。据说,宋卫平说,“接下来绿城会分三步走。一、努力做销售,把房子卖出去;二、腾挪掉几个项目;最后,如果前面的手段都不奏效,那我就直接把价格降到底,所有的房子都卖完,以后就不再做房地产了。”悲壮得令人似乎能闻到到萧萧的易水寒意。

回想起2008年那一次虎头蛇尾的房价调控事件,开始时的政策收紧,地产商一片风声鹤唳,那时候恰好与绿城有过一些接触,宋卫平“我不降价”的强势表态极其与众不同。再之后,是又一轮声势浩大的暴涨,有人称之为,是政策性泡沫,因为在地产商哭穷声中,各地政府承受不住来自整个漫长产业链的压力,开始了一系列“救市”举措。

这一次,强悍如宋卫平,也作此悲秋之语,是不是房价的拐点真的来了?

关注中国的房地产业这些年来,对于拐点这两个字,就越来越心有余悸,不敢轻易出口。十年前,我还没有毕业,作为一个学生听说北京市中心的房价已经高达两三千一平米的天价,心惊肉跳,认为这日子没法过了。五年前我在浙江老家一个小城市,听说当地的房价已经突破3000元大关,当地政府很有信心地表示要以房地产为龙头产业拉动当地经济的时候,我也面如土色,苦口婆心地劝当地人说,政府刚出了一个政策——抱歉,这几年出的以日期为名、以调控为目的的政策着实有点多,实在记不清楚究竟是多少号令了——你们这里的房价有泡沫,得挤,挤完了再买不好吗?结果,信我的,如今恨我入骨,不信我的,至少过去几年赚得眉开眼笑。

拐点,这些年来三不五时地就要被拎出来说一说,有时候来,有时候不来。来的时候雷声很大,去的时候雨点很小,还往往伴随着一轮报复性地增长。这就不由人不对拐点两个字有所怀疑,拐点,真的那么令人期待吗?

更何况,此时此刻,这个拐点是不是真的出现了,众说纷纭。看看新浪乐居的头条吧,过往几期,一个说年内房价不会大降,又一个说两三年内住宅价格一定会降,一个说下半年房市不会入深寒,一个说拐点已经降临,敬请期待,当然,还有人说,房价就算降了也别买房,理由如下,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能列出十几条来。

这些有名有姓的学者大腕开发商们如此泾渭分明的观点排列在一起,你打算听谁的?乱象丛生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有能力草蛇灰线找出一点线索,并坚信自己的判断就一定是正确的?反正我不能,过往十来年的经验已经让我在这个问题上彻底认栽,相信自己不是一个能洞悉未来的人,也因此不再愿意把时间花在预测上,尤其是这个时间段。

有一点,我倒是颇为肯定,那就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理论界、舆论界和企业界对于未来房价走势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买卖双方也将会出尽全力争夺控制权和话语权,而房价也会在不断的争执和讨论中震荡,或涨或跌,无可预料。

对这种乱象感觉特别愤怒或者无力?深深地恼怒政府无能或者开发商的良心格外地坏?其实也不必要。中国的房地产现状之乱,是与整体经济局势的变革息息相关的,在这个所谓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旧的格局和模式被打破,新的格局和模式还没有成型,投机者趁机做乱,敏捷者寻找缝隙喝到头啖汤,这都是正常的现象。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里,承受着乱的后果,却也享受着其他稳定社会所无法提供的机会。

在没有去加拿大生活之前,很难想象什么叫稳定的社会。而在那个地广人稀的国度里,一切都平稳地按部就班,人民生活富足,社会结构稳定,每个人都平淡地执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可是这个社会缺乏的是惊喜,对于年轻人来说,就缺乏机会和激情。就好比加拿大的房价,缓慢而匀速地增长了差不多十年,在过去六年中,加拿大平均房价是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其高峰期时候,加拿大中部的住宅物业价值比十年前同期高出74%,而在加西,房屋价格上涨了130%。这个增长速度,已经足够让一部分加拿大人愿意铤而走险了,相信对于著名的温州炒房团成员来说,不过是笑而不语吧。

这几年加国的朋友纷纷回流,说起那边的房子和车子,都是租了卖了,一个个都说,机会还是在中国。他们甚至都没有呆在北上广深这些地方,而是深入成都武汉这些城市去挖掘机会。他们暂时还没考虑过中国的房价问题,有的则在财力许可的范围之内迅速买下一套自住,不怎么挑剔,也没有研究购买时机。他们说,自住嘛,差不多合适了就出手,反正几年之内不会出手,十年八年来看,中国的机会这么多,经济形势这么好,怎么能不长期看涨呢?

说的是这个理。看不清迷雾之下的形势怎么办?索性不看当下看未来。

星期一, 12月 5th, 2011 未分类 没有评论